2013 年01 月12 日
從中國票房看香港電影人的機會 by Kantorates

從中國票房看香港電影人的機會

中國廣電總局日前公布2012 年全國電影總票房成績﹐ 荷李活片繼續領風騷﹐ 佔總票房收益170 億 人民幣的一半以上。 荷李活電影早已壟斷全球影市﹐ 這樣的結果不會讓人驚訝﹐ 反觀榜上賣座 華語片的趨勢﹐ 卻十分值得香港電影界研究和反思。

在十大排行榜中﹐ 七部電影為荷李活大片﹐ 華語片只有三部﹐ 包括排在榜首的喜劇 《 人再冏途 之泰冏 》﹑ 第三位的奇幻系列片 《 畫皮2 》 ﹑ 以及第七位成龍的賣命動作片收官作《 十二生肖 》。

《 人再冏途之泰冏 》 和 《 畫皮2 》 兩片有不少相似之處。 首先﹐ 雖然劇情上毫無連貫性﹐ 但兩 部電影在名義上都屬續集﹔ 第二﹐ 兩部電影在年前上畫的第一集﹐ 都是由香港的幕後班底主導﹐ 前者為北上多年的香港監製編導組合文雋和葉偉民炮製﹐ 後者則由資深大導演陳嘉上掌舵﹔ 第三﹐ 兩部電影開拍續集﹐ 都把原來的香港主要班底撤換﹐ 導演和幕前陣容幾乎完全內地化﹐ 和香港脫離關 係﹔ 第四﹐ 兩部續集的票房成績皆青出於藍﹐ 口碑也不輸前作。

這兩部由香港過渡到內地均取得成功的電影﹐ 不能不讓香港電影人擔心。 雖說商業社會從來講求 成本效益﹐ 說電影公司放棄香港班底是過橋抽板好像有點不太恰當﹐ 但明顯地﹐ 香港影視人才在 內地的吃香程度﹐ 已隨著內地演藝人才叫座力和明星魅力的急速成長而銳減。 一部接一部全內地 班底製作的電影在內地大賣﹐ 讓電影公司意識到香港明星(不管幕前幕後) 已非唯一的票房吸金磁 石﹐ 只要配搭得宜﹐ 內地的本土人才﹐ 還是能夠炮製出非比尋常的票房奇蹟。 以 《 人再冏途之 泰冏 》 為例﹐ 影片成本不高﹐ 導演徐崢僅首次執導﹐ 兩名主演徐崢和王寶強﹐ 以往雖拍過賣座 電影﹐ 但絕非獨當一面的億萬票房紅星﹐ 讓人意料不到的是﹐ 就是這樣的編導演組合﹐ 竟然能夠 炮製出逾十億元人民幣的勁爆票房紀錄。 在這樣的情況下﹐ 待遇要求高﹑ 方言不通的香港明星的 價值﹐ 還值得被重視嗎?

香港演藝人北上面對的另一大挑戰﹐ 就是如何在價值觀和思考模式上追貼內地主流口味。 雖然不少 香港編導已北上多年﹐ 甚至長期居於內地﹐ 自詡對當地社會人情和時事百態有深切體會﹐ 但不知何 解﹐ 拍攝出來的電影總是無法討好﹐ 一些志在兩地通吃的合拍片﹐ 不但內地觀眾不賣帳﹐ 香港人也 特別抗拒﹐ 原來是為爭取更廣泛觀眾層的電影﹐ 結果就是兩頭不到岸﹐ 落得沒有人喜愛的尷尬窘境。 一魚兩吃不是容易的事﹐ 與其貪心地大包圍﹐ 還不如先搞好一方面﹐ 可惜這樣淺顯的道理﹐ 在一片 利字當頭﹐ 處處講求短期最高利潤的商業影市環境之下﹐ 看來不是人人懂得﹐ 或者說即使懂得﹐ 在 短視投資人的控制之下﹐ 卻無力糾正。

成龍畢竟已是接近六十歲的長者﹐ 《 十二生肖 》 拍得再好﹐ 招攬得再多觀眾﹐ 也不可能只是單靠他 一個人支撐。 香港電影人要繼續在內地闖蕩﹐ 實在不能不溫故知新﹑ 自我提升以及重新考量對內地 社會的認識。 若一再盲目地自以為是﹐ 藉著港產片多年來建立起的根基而抱著高人一等心態從事﹐ 前途勢必變得黯淡難測。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