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11 月2 日
華語片的女性形象 by Kantorates

華語片的女性形象

最近加州大學的博物館舉行一個有關中國傳統女性形象的藝術展覽, 附帶一個小型影展, 選映幾 部華語電影百年史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女性電影, 十分值得身處當地的華語電影影迷注意。

選映的五部電影, 早已被認定為經典, 當中包括1934 年由吳永剛執導, 阮玲玉主演的《 神女》 、 同由阮玲玉主演, 蔡楚生執導的《 新女性》 、 香港導演關錦鵬執導, 張曼玉主演的《 阮玲玉》 、 王家衛執導的《 花樣年華》 和唐書璇執導的《 董夫人》 。

要用一個短短的片目概括中國電影出現的女性群象, 只有五部電影當然並不完整, 尤其名單由三 十年代一步跳到七十年代, 再跨越千禧年, 未免以偏概全。 好像說, 即便中國內地在解放後多拍 樣板戲, 但是也曾出產了《 舞台姊妹》 ﹑ 《 李雙雙》 等對女性生活和犧牲有深入描寫的作品; 而 台灣電影也不乏細緻刻劃女性面貌的經典佳作, 例如《 蚵女》 、 《 養鴨人家》 , 以及後來新電影 時期及以後的《 海灘的一天》 、 《 少女小漁》 等。 若選片名單只有五部, 是否應該作更全面的包 覽, 好讓外地觀眾能對中國女性形象有更多方面的認識?

話說回來, 五部選映電影正如上述都是經典, 能夠在大銀幕看到35 米厘菲林版本, 始終不可多得。 例如阮玲玉的兩部作品, 都是讓她踏上巨星之列的重要電影。 由吳永剛執導的《 神女》 戲如其名, 阮玲玉飾演一名被逼當娼養兒的可憐單親媽媽, 兒子年紀雖少但非常懂事, 母慈子孝教人動容。 導演吳永剛是三十年代中國電影黃金時期的中堅分子, 創作力非同凡響, 例如 另一部知名力作《 浪 濤沙》 講述兩個男人流落荒島困獸鬥, 便技驚四座, 靈活運用的聲畫效果及場面設計, 都讓人看 的目 瞪口? 呆; 至於《 新女性》 , 是阮玲玉自殺前最後一部經典, 片末她在病床上高呼我要活下 去的畫面, 配上誇張飛躍的字幕, 已成中國電影歷史上最發人深省的經典場面之一。 和吳永剛一樣, 該片導演蔡楚生也是當時的重要創作人, 曾經憑《 漁光曲》 一片在莫斯科電影節獲獎, 成為首位獲 國際影展榮譽的中國導演。

選映的三部香港電影, 《 阮玲玉》 和《 花樣年華》 都是耳熟能詳, 前者讓張曼玉登上柏林影后的寶 座, 後者則在康城影展揚威, 在此不贅。 唯一值得一提, 以《 阮玲玉》 對照前述的《 神女》 和《 新 女性》 , 的確能夠引發討論分析, 至於《 花樣年華》 , 我覺得其實可以和費穆的經典《 小城之春》 並排觀看, 不過該館在月前剛好已放映該片, 今次不再重複可以理解。

至於最後一部港片《 董夫人》 , 對於新一代本地觀眾可能比較陌生。 該片於1969 年拍成,盧燕主演, 是香港女導演唐書璇一鳴驚人的處女作。 說到唐書璇其人, 可是香港電影界的傳奇人物。 她早於六 十年代已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影, 比起不少新浪潮時期的名導還要早。 回港後拍成《 董夫人》 即獲金馬獎, 並參展康城, 是華人女導演的先驅人物。 後來她陸續拍了《 再見中國》 、 《 十三不搭》 , 題材前衛, 意識大膽, 尤其前者在文革時期勇於揭露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掙扎, 結果被禁多年 , 直 到八十年代後期才能公映, 可算是空前絕後。

唐書璇在1979 年拍畢《 暴發戶》 後急流勇退, 遠居美國, 直到近年才復出參與舞台劇創作, 而她的幾 部作品, 也鮮有在影展露面(《 董夫人》 的影碟現被該片攝影師放上自家網站放售, 據聞畫質可以接受, 有興趣的朋友可在網上尋找, 《 再見中國》 則可以在youtube 找到, 從畫面看片源應屬八十年代的錄影 帶拷貝) , 所以今次《 董夫人》 被選映, 對於華語影迷, 自是不可多得。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