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衛詩雅的十年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02月03日

2018年02月03日
衛詩雅的十年 by Kantorates

衛詩雅的十年

近日香港女演員衛詩雅拍攝了幾段視頻片段,分享入行十年的感想和辛酸,在社交網絡上公開,引起不少迴響。

雖說入行已經十年,但說到衛詩雅的名字,對於不少本地觀眾來說,還是不免有點陌生。她出道之初拍攝電影,例如處女作《很想和你在一起》,用的是藝名詩雅。有說是為免和歌手衛詩撞名,所以才僅呼名字而略去姓氏,然而有趣的是,後來又有一名叫連詩雅的歌手出道,未知是否這個原因,詩雅又改回原來的名字衛詩雅。不過改來改去,始終未能成為家傳戶曉的名字。

衛詩雅在視頻中回憶過去十年的點滴,說到辛酸的地方感慨落淚。但說起來,比她際遇糟糕的本地女演員可是大有人在。衛詩雅在電影圈中可能還沒有代表作,也沒有太多讓人留下印象的角色,但至少演出機會不算少,尤其是在去年可算太豐收,連同客串演出的電影,至少六至七部,當中在《失眠》的戲份特別多,也具發揮。其實自《很想和你在一起》開始,衛詩雅已展露出不俗的演藝潛質。多年來,她也一向予人頗為專注於電影演出的形象,沒有太多緋聞纏身。然而即便如此,她在影圈的發展還是一般。究其原因,與其說是她本人的質素問題,還不如看成是時代的擺佈。

正如我以往在這個欄目說過,自從香港回歸後合拍片熱潮的興起,本地女演員的機會是逐步萎縮。合拍片為滿足制度需要,即主演名單中針對中國內地演員的應用規定,一般都會把名額留給內地的女演員,而較少憾動本地男演員的位置。這是因為電影圈始終是男人為主的世界,尤其是說到票房號召力,男演員比起女演員佔優,這不獨是香港的情況,在世界商業電影王國的美國荷李活也是一樣。二擇其一,本地女演員便難免成為犧牲品。

電影公司重男輕女,或許在當今女權興起的年代,是政治不正確,但是在商言商,屬無可厚非。正因如此,本地女演員的發展空間,是持續地被蠶食,除了一些放棄內地市場的電影或獨立製作,敢於起用本地女演員的電影愈來愈少,就算有也僅為配角。日積月累,堅持下來的人少,可供使用的選擇也趨於貧乏。

所以說,衛詩雅的視頻,點出的不僅是個別演員的際遇,或者說是從事演藝事業的辛酸,宏觀一點來看,其實充分反映了香港影壇過去十多年的變化,以及本地女演員欠缺出路的無奈窘境。行內很多電影人常說要薪火相傳,可是對於本地女演員的生存空間卻不聞不問,尤其是當你看到連衛詩雅這種潛質不錯,這樣努力的演員也支撐得這麼辛苦,試問以後怎能吸引更多新人入行接棒?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