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移民必須考慮的二三事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0年07月18日

2020年07月18日

移民必須考慮的二三事 by Kantorates

移民必須考慮的二三事

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聯合聲明,確定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後,八十年代中後期起,香港曾興起一片移民潮。不少有家底的香港人,都選擇移民歐美等地。近日香港版的國安法通過,移民又成為社會話題。以今時今日的情況,香港人能夠移民去什麼地方呢?

和以往不同,現在香港人說移民,第一個談到的地方,不再是美國、加拿大或者英國,而是台灣。港人首選台灣原因不少,最簡單的當然就是語言相通。台灣的官方書體語言是繁體中文,白話文的應用跟香港沒有多少分別,香港人移居當地,即使不跟別人說話,單靠閱讀理解也不會言語不通,一般生活不成問題。至於聽寫方面,港式國語大概勉強可以應付,況且多說多聽,過一段時間就會適應。

從經濟角度來說,台灣生活指數比香港低,物價也較便宜,香港人不會不適應,尤其稍有家底者,到當地置業安居,要過中產以上的生活並不困難,例如在當地一些地區,幾百萬港元就能買到很好的房子,這對於在香港辛苦工作幾十年,可能還儲不夠錢買彈丸之地的小單位的人,台灣不能不算是夢想之地。

不過針無兩頭利,生活指數底固然有其好處,但對於本身家底不厚,甚至是沒有什麼本錢者,卻可能成為負擔。台灣物價便宜,相對地平均薪酬也比香港低。意思就是同一份工作,在台灣賺到的收入,很有可能會被香港低。如果移民者打算終生定居當地,那可能問題不大,但如果有意隨政局變化而考慮於未來回流者,卻可能會吃虧。因為你在台灣工作多年的收入,很難跟香港的生活指數接軌。簡單來說,你從香港過台灣,能過大爺的生活,但調轉過來的話,可能就會感到困難得多了。

那移民歐美又如何?一如上述,對於有家底者,移民這些先進國家當然是百利而無一害,論居住環境,寬敞的房屋和地大脈博的社區,比起台灣應是更勝一籌,不過語言問題還是必須考慮。不懂英語者在歐美生活是否不可行?這又未必。以美國為例,不少老華僑都英文欠佳,他們長時間在華埠或華人聚居的地方居住,除了一些必要情況,例如辦理證件、醫療等,幾乎不會跟西人接觸,但同樣能夠過活。只是不諳英語的話,生活上當然會產生不少不便,可能要時常麻煩別人幫忙,也可能因此錯失不少福利和工作機會,吃虧的可能性較多。

在歐美有沒有如傳聞的種族歧視?這就要看你移居的地區。如果是移民族群或少數族裔較多的地方,例如美國三藩市、洛杉磯、紐約、加拿大溫哥華等,當然會比較少接觸到所謂種族對待不公的情況,但要是去的是其他地方,例如美加中部一些以白人為主的社區,情況便大大不同。而且,在歐美生活,便利性也不可能跟香港一樣,不要說人口密度較低的城市,就是在三藩市灣區等鬧市所在地,要出外吃過飯,或者到便利店買一點東西,可能也要開車出去,來回至少花費半小時,這跟港人習慣花一分鐘落樓下食碗麵的生活習慣,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歐美人以星期計的工作效率,跟香港人追求以分鐘計的辦事速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你可能會認為這樣說是多餘,一般來說,華人移民美國,大多就是選擇華人聚居的地方,怎會去美加中部的城市?但現實的趨勢就是,由於三藩市、洛杉磯、紐約等大都會的生活指數以幾何級數上升,甚至連一般美國主流家庭也難以負擔(一般民房動輒過百萬美元,小小單位的房租也可能是四、五千美元以上),加上工作競爭大,愈來愈多人都被迫從這些沿岸城市搬走,遷往內陸地區。沒有家底或本身非專業人士的香港人,移民前實在應該好好考慮。

九七移民潮過後,不少在歐美生活的香港移民,眼見政局穩定,都在過去十多年陸續選擇回流發展。未知今次假若真的再次興起移民潮,以後這些人會否回歸?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