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諸葛亮是否真的無所不能?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05月22日

2021年05月22日

諸葛亮是否真的無所不能? by Kantorates

諸葛亮是否真的無所不能?

如果說呂布是三國武力指數的頂尖代表,那麼在智力排行榜中佔據首位的,必然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呂布的絕世猛將形象塑造,主要來自《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那麼諸葛亮在小說不時展現的神機妙算,又是否切合歷史真貌呢?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應是全書的第一男主角,尤其是劉備和曹操等人去世後,主線劇情幾乎全部放在諸葛亮身上,而作者也花費大量工夫刻劃這個角色,令後世人把諸葛亮視為中國歷代政治及軍事家的最高典範之一。然而如此,真相往往殘酷,正如羅貫中在小說中對很多人物的「二次創作」,諸葛亮在小說中的不少經典場面,其實都是虛構創作,當中尤以行軍打仗的部分,創作成分最多。

諸葛亮在小說中首次出場的戲份,就是三顧草廬的故事。《三國演義》把劉關張三人拜會諸葛亮的事跡描繪得充滿戲劇性,但按照信史《三國志》,則以簡單數字「凡三往,乃見」記載,跟小說家所言差距甚遠。雖然史實可能未如小說扣人心弦,但值得注意,當時劉備已非籍籍無名之輩,而且他跟諸葛亮年齡差距二十年,但仍然願意抱有耐心地三度求見,可見還未出仕的諸葛亮確有一定名聲和才學,試想即便當今之世,有多少國家領導人或公司領袖,敢於向比自己年少二十年,兼且毫無實際往績和工作經驗的後輩求教,並且予以重用?對於劉備三度拜會諸葛亮,近年也有不少研究認為,兩人會面其實是由諸葛亮促成,而非劉備,這樣的看法也非不合理,不過正如上述,無論是誰人作主導,從結果來看,身為長輩的劉備願意起用全無職場經驗的社會新鮮人擔任要職,可見諸葛亮確有過人之才(口才?),也見劉備用人之開明態度。

說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早年的行軍戰績,最為人稱道的,必然是剛出山的博望坡之戰,以及後來的赤壁之戰。在三國歷史上,博望坡之戰的確存在,參戰方也確實是劉備和曹操兩軍,然而此戰發生時間為202年左右,其時諸葛亮根本還沒出山(劉備和諸葛亮在207年才相識),所以諸葛亮並沒參戰,也無幫助劉備出謀獻策。這樣先聲奪人的出場架勢,完全就是小說家的虛構創作。

不過跟博望坡之戰相比,赤壁之戰才是真正奠定諸葛亮神奇軍師形象的基石。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此戰不但智鬥同盟的周瑜,另外也想出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連環船等計謀,及後更預先安排關羽等人伏擊逃亡的曹操,簡直是神機妙算。這樣的故事美則美矣,可惜大部分均是誇張泡製或張冠李戴。例如草船借箭一事確有類似事跡,不過策動者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至於諸葛亮開壇借東風一事,則完全是小說創作。事實上,諸葛亮確有參與赤壁之戰,但並非如小說所塑造的形象一般,為戰事的中心人物。赤壁之戰的孫劉聯軍,一直都以孫權一方為主,統率大局的,由始至終都是孫權和周瑜,諸葛亮在此戰的最大貢獻,是說服孫權跟劉備結盟,出兵對抗曹操,而非前線指揮作戰,所以說,諸葛亮的確有辯才,雖然沒上前線作戰,但對於戰局也有關鍵影響,因為如他未能說服孫權結盟,劉備一方很有可能會被曹操消滅,以後就不會有三分天下的歷史了。

說到諸葛亮真正的領軍經歷,主要還是在劉備死後,由他親自主持的北伐。在約六年多的時間,諸葛亮發動了五次北伐魏軍的行動,當中有勝有敗,但整體來說並未佔得太多甜頭,頂多只消耗了魏軍的一些資源,或者說,阻止了魏軍侵略蜀漢的意圖,讓劉禪的政權能夠在諸葛亮死後,苟延殘喘多一段日子。《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六出祈山的故事描繪得有聲有色,事實上,蜀軍確有幾次大挫魏軍的輝煌戰績,但卻未有足以扭轉局勢的大捷,當然,這跟諸葛亮的能力未必有直接關係,畢竟當時蜀漢國力和人力物力,都無法跟強大的曹魏相比,而劉備去世後,蜀漢能委以重任的猛將也是愈來愈少,諸葛亮以攻代守的策略誠屬無可奈何,而他即便如何能幹,也很難回天。

跟其軍事成績相比,諸葛亮在管理國家方面倒是成就不少,早年他為劉備經營大後方,便打造了蜀漢的立國基礎,而他擔任丞相起,也把弱小的蜀國管治得井井有條,以及建立穩定的政制,都讓蜀國能夠在艱難的條件下長治久安幾十年,而諸葛亮本人的為官清廉,也為人稱道。不過他在選賢任能上,則稍有不足,凡事親力親為的他,顯然對下屬的能力不是太信任,在他領導下蜀國並無太多新晉人才被提拔,而死後更釀成魏延和楊儀之爭,因此蜀漢末年,就只能靠姜維一人力撐。

綜合來說,說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頂級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並不為過,尤其他在晚年幾乎是憑一己之力維持蜀國的江山,然而在軍事上,諸葛亮雖有成就,但卻非如《三國演義》塑造一樣的無所不能,如果以歷代軍師將士比較,在戰場上的謀略,可能還不及同時期的郭嘉、周瑜、呂蒙等人,應僅屬中上水平而已。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