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新導演遭越俎代庖?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1年07月03日

2021年07月03日

新導演遭越俎代庖? by Kantorates

新導演遭越俎代庖?

最近看一部香港的新導演首部劇情長片的作品,影片劇情一般,但製作非常精良。讀不少網絡評論都指,美學上有某大師的影子。翻查一下影片的幕後團隊果不其然,包括美術、剪接等都是跟該大師共事多年的資深電影人,難得他們都願意放下身段,跟年輕的新晉導演合作,以邊扶持邊協助的方式,共同完成製作。

對於這類型的新導演作品,我的心情還是挺複雜的。在一眾殿堂級幕後製作人護航下,影片的製作水平當然維持高質素,甚至是遠遠高於商業電影的工業標準,肯定不會難看,但另一方面,過分精雕細琢的質感和呵護,卻無法令人感受到新導演的個人魅力或特質,感覺只是在看一部臨摹大師的流水作業一般,完全沒有驚喜。

近年香港影壇不少資深電影人,都樂於提攜後輩,而且不是單純的口述指點,而是親力親為,參與不少幕後單位的工作。對於新導演來說,能夠獲得經驗豐富的前輩提點,本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通常這些電影拍下去,就不時會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雖然掛名是新導演的作品,但觀眾一看,就覺得似是該協助的前輩的手筆,甚至全片可能都變成是由這些前輩作主導,新導演的風格蕩然無存。

當然大家都明白,這些影壇資深前輩紓尊降貴,參與新導演的小製作,並無越俎代庖之意,他們不計酬勞拍戲,最大目的只是想傳授經驗,以利港產片薪火相傳。但每一名新導演的個性和能力不同,當遇著一些能力較低的導演,不免就會出現捉著對方的手教寫字的情況,而非本來純粹的從旁指導了,尤其商業電影不過就是一盤生意,很多新導演的作品,都必須依賴外人投資或政府資金,前輩看到新導演沒有足夠能力支撐,總不能見死不救,因而便難免由旁觀者演變成主導的角色了。

新導演當然應該獲得提攜,但如何按不同導演的能力因材施教,提供適當的支援,是香港電影界應該重視的問題。例如說,有一些導演充滿天馬行空的創造力,但社交能力欠奉,性格孤芳自賞,很難聯結志同道合的朋友拍戲,那麼前輩們便應該多介入協助,主動提供更多人力資源的幫忙;相對來說,有些導演天生交際手腕純熟,領袖魅力迫人,本身已擁有固定的拍攝班底,那麼前輩們或許就無需介入太多,只管做好監製及財務的角色便可。另外也有一些導演,成名前都是一腳踢,幾乎熟悉電影製作的任何崗位,連資金控制也掌控得宜,但只差在行內人脈不廣,那麼前輩們便應該扮演鋪橋搭路的角色,以極少干預的方式為他們聯繫適合影片製作的台前幕後人員,以利導演的發揮。

至於說到任由新導演擔大旗,會否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亂局?畢竟過往也曾有一些受盡萬千寵愛的新導演胡作妄為,幕前獲一級紅星參演,大花投資人的金錢,但結果卻拍出一堆比屎更難看的戲,票房也是血本無歸。針對這樣的狀況,監製的角色便非常重要,如何調派資金,或者跟前線拍攝人員商討拍攝規限,定時了解拍攝狀況,確保沒有出軌之舉,都是監製的責任。事實上,跟親自落場教路或參與製作比起來,前輩們其實更應扮演督導的角色,這樣做對新導演的成長,應該較為理想。

觀眾看新導演的戲,並不是想看到製作有多精良,而更多的是欣賞他們的創意。好像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賈樟柯導演的電影《小武》,製作技術真是粗糙到不能再粗糙,但導演展露的視野和創造力,卻大大震懾觀眾心靈,就算是他往後獲得較多資源或海外投資的作品如《站台》、《任逍遙》等,整個製作還是非常的簡陋,不乏粗疏之處,但電影卻散發出無窮的生命力,令人完全投入於導演創作的世界之中,比較可惜的是,近年看香港一眾新導演的作品,暫時都沒有再感受到同樣的感動。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