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成為社會現象

撰文: 火神紀 | 發布日期: 2008年03月01日
當電影成為社會現象


看電影永遠不只是看電影那麼簡單;什麼時候,當我們開始真的靜下心來好好地尋找所有那些鏡頭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的 時候,也許,看電影就真的那麼簡單了。

當電影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時候,我們所要進行反思的其實已經不是電影本身了;電影傳達給我們什麼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 種現象背後所蘊含的那一切。

《色,戒》:當電影成為社會現象

《色,戒》所引發的關於電影分級審查制度的呼聲是如此空前高漲的,無色之戒成了中國廣電總局審查制度下所特有的一個有趣現象。所有的 人都不明白的是,這部由華裔導演執導,由中國演員主演,改編自一位華人女作家的電影,為什麼全世界的影迷都可以看到導演剪輯的足版電 影,唯獨我們國人卻反而只能看到一個刪節版本的《色,戒》。

對國內電影審查制度最有微辭的也許就是喜歡香港電影的廣大影迷們。只是,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能如同《色,戒》一樣如此波瀾壯觀地引發全 國影迷的如此之大的空前熱情。是李安之功,梁朝偉與湯唯之功,或者僅僅只是那幾場床戲對廣大影迷的號召力呢。

電影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李安之名又在全球範圍內的華人世界廣泛傳播,張愛玲+李安+梁朝偉這樣的組合基本上是一種絕對的票房保證。 網絡上早早地放出了幾場裸戲的鏡頭也給這部電影加足了戲碼。現如今,看《色,戒》評無色之戒再順路罵罵廣電總局呼籲一下電影分級審查 制度似乎成了一種全民健身的社會現象。

幾場床戲的剪與不剪反而成了其次;不管是剪了或者未剪,這部電影都已經賺足了票房贏盡了口碑。所以一切不盡如人意者皆由廣電總局去 面對了。當一部電影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中國的電影界也許是時候該進行反思了。

34

《出埃及記》:以神之名的審判與救贖

《聖經》裏的《出埃及記》講的是一路尋求希望和救贖的艱苦路途;而這部電影裏所講的這個故事則是一路下墮的悲涼。這本身就帶有著一種強烈的反 諷味道。就算在情感上電影對人物給予了同情,可是從彭浩翔的精神層面來說,他顯得非常殘酷而且冷血。可是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理性上的冰涼,反 過來又賦予了電影一種更強烈的悲憫味道。這是一種相互相承又形而上的思辨邏輯;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思辨邏輯把這部電影帶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以神之名進行的審判;這本身是不是就已經意味著一種對神權的僭越。以神之名進行的救贖;這本身就也意味著一種對神性的意淫與褻瀆。沒有《出埃 及記》的命名,這僅僅只是一部風格化的都市情感電影;而如今,這部電影成了一個關於救贖沉重命題的黑色寓言。因為這個名命,這部電影在主題上得 到了一個徹底地提升而變得倍加沉重了。不愧是我如此摯愛的那個彭浩翔,也不枉我對這部電影如此翹首地期待。

彭浩翔似乎非常迷戀這樣的?述方式、懸念設置以及鏡頭手法,看他的電影千萬別想著快進或者看到一半退場,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在下一秒鐘他閃出 一個什麼樣的鏡頭來。看似輕緩的鏡頭其實充滿了張力,娓娓道來慢慢悠悠的鏡頭配以突兀轉折的劇情設置給了這種?述方式一層堂皇而迷人的光茫。

34

《葬禮?Fit人》:半部經典半部爛片

也許,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比起這部《葬禮?Fit人》更適合用虎頭蛇尾這個詞來概括了。首先,這部電影有一個非常好的構想;這個構想顯然和馮小剛 的《大腕》並不雷同,馮小剛多少帶著幾分譏諷,而這部電影想得更多的也許是一個葬禮背後的勾心鬥角、江湖風波與黑道的政治陰謀。其次,這部 電影有一個非常不錯的開場和中間部分,在氣氛營造以及故事?述上都做得相當不錯。可惜,電影的後三分之一完全把前面所有的那一切都給扔到一 邊去了。

當然,這部電影有機會成為一部經典,可是它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一部經典。如果把電影的後半部分換掉,不要惡搞也不要想著用搞笑來討好觀眾,把 這部電影正兒八經地拍成一部傳統的黑道電影,這部電影絕對可能成為黑幫電影裏的經典。因為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不論在氣氛的緊弛有度上、還 有作為後面高潮的鋪張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及所有這一切鋪墊後所可能暴發出來的張力上,它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我承認,電影的構想是非常出色的。在一場葬禮的背後可以有多少陰謀,經過前面六十分鐘的鋪墊之後,我所能預想得到的那場江湖風暴應該就要 來臨了。電影所設置的這場暴風雨前的寧靜絕對出色也絕對經典,而這部電影依舊錯了,錯在選擇了一個錯誤的事件作為電影的高潮。

34

《媽媽的記憶》:兩代人的青春日記

作為法國女導演卡瑞納‧塔迪厄執導的帶有自傳色彩第一部劇情長片,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了。充滿了浪漫情結的自述式喃喃獨白、情感細 膩的親情描繪、奇思妙想的少女情懷;這是一部有關青春、回憶和愛情命題電影,這部電影既熱情洋溢又飽含激情,既有少女的叛逆而又不失理性 的尺度。近乎氾濫的浪漫情結讓法國電影既有商業味道又容易出精品;在我看來,《媽媽的回憶》也許是近來我所看的電影裏最接近於偉大和經典 的新片了。

我喜歡這部電影,也許在於這種影像模式以及講述方式;在大量的獨白裏穿插著閃回的記憶,明線和暗線的交替顯得自然而流暢。場景的切換也常常 在不經意間完成,重疊的鏡頭對著露露用左右回拉把一個場景切換到一個場景,這種影像形式在我這裏至少還是顯得挺新鮮的。

用豔麗的色調來描繪溫情的歡樂時光,用泛黃的色調來描繪回憶,用淡白的顏色來描繪彌留時光裏的沉重;這種顏色上的運用也許也是這部電影較為 出色的部分。拋開許多唯美的抒情,也許我投放在這部電影裏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剖解。在電影最後露露和西蒙的初體驗以及母親朱麗葉特與雅克 最後的沉溺在完成切換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一種生與死的完整完替。這就把這部電影在命題上的藝術性提高了一個層次。

文﹕ 火神紀 (3/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