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莉》: 女主角搵鬼佬開房搞一夜情沒有錯 錯就錯在這是華語片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10月11日

莎莉 Salli
評分: 6/10
年份: 2024
片種: 劇情
導演: 練建宏
主演: 劉品言、 林柏宏、 李英宏、 楊麗音、 湯詠絮
台灣電影《莎莉》和港產片《我談的那場戀愛》,故事大綱有點相似,都是講述所謂的「中女」,網上求愛遭遇詐騙,然而之後都有奇遇。兩片同年推出,製作時間相若,難說哪一方是否有參考之嫌。畢竟網編事件愈來愈普遍,撞橋一點不出奇,而且細看下去就發現,劇情和主題訊息是大異其趣,當中以《莎莉》,看得較為舒服。
《我談的那場戀愛》談不上是大片,但《莎莉》的規模則是更小,故事結構也更簡單。和《我》的雙線敘事不同,《莎莉》基本上就是圍繞著劉品言飾演的台中女農民惠君發展,由她受到快要結婚的弟弟和遠來短居的侄女影響,開始玩起網上交友講起,一直到她認識以為的法國型男,再被身邊人勸勉不要受騙,然後獨個兒跑到歐洲尋覓「情人」,循循漸進,戲劇性頗強。
然而我看影片的不少評論,均認為這部電影不及《我談的那場戀愛》,這不只是說其故事創意不足,還包括對女主角的心理描寫。針對《我》的缺點和毛病,我已在評論該片的文章詳述,在此不贅。簡單來說,《我》在主題表現和劇情架構上,確見編導的創意和野心,但立意和成效卻令人質疑。相比之下,練建宏拍攝《莎莉》,並未在敘事上帶來太多新意,主要還是平鋪直敘的交代,顯然不及前者耀眼。然而我認為,編導對女主角的心理描述,卻也不是如評論所言失敗。
很多觀點都指出,這雖然像是一部女性主義較濃的戲,強調女人可在情慾上採取自主權,但卻認為這是作為男性的編導,一廂情願的男凝想法,並未能凸顯女人的真正想法和解放,甚至有人譏諷指,所謂的女人性解放,說到底就是到歐洲「搵個鬼佬開房」,便能輕易完成所謂的自我救贖和成長。恰好《我》的吳君如,終極愛情幻想,也就是認識歐洲鬼佬,因而難免被作出比較。
編導安排女主角到歐洲揭破騙徒假面目後,毅然尋找男伴,並發生一夜情,如果是按照歐美電影的套路,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相信他編劇時,也是參考了不少歐美經典。畢竟當下歐美主流所謂的女性性解放電影,就是一直按照這樣的思維發展,例如同是去年上映的西片新版《艾曼紐》、或者備受讚譽的《可憐的東西》,女主角要獲得自由,必然就是到處跟人上床。
然而編導可能忘記了,他拍的是華語片而不是歐美西片。在華人社會,不論中港台,甚至是星馬等地,性觀念始終保守,女性對於自主權的看法,不一定和性掛勾。在華人社會注重禮義廉恥的成長環境下,性不是輕易能夠啟齒的事,這和男女平等或性別紛爭無關,而更多的是民族性使然。因此要表達女性重拾自主權,安排其任意濫交,便很難獲得華人觀眾認同,男性觀眾自是覺得彆扭,女人看了也會覺得,編導根本不明白華人社會中女性面對的生活困境,以及她們需要獲得的那種自由。
影片另一較欠說服力的地方,是女主角劉品言太性感,太有女人味了,即便她在片初已特別打造「素顏」妝,穿著老土如村姑,但還是無法遮掩其濃烈的sex appeal,直至在巴黎和鬼佬一夜情,美妙胴體展現,更難以令人相信,她竟然會找不到男朋友。相比之下,《我》的吳君如年紀大,長年作中性打扮,而且是偏向事業型的女強人,確是零sex appeal,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情感,而要寄情網戀,便較為可信(然片中說騙徒對她由憐生愛,便毫無說服力)。
如果是作為一部歐美女性主義電影的臨摹作,《莎莉》的表現其實不差,也就是我說,影片令人看得較舒服,編導對女主角的心理描述,不如評論所言失敗的意思。但正如上述,這是華語片而不是西片。只有臨摹強塞,硬繃繃地把西方的一套照搬實行,而沒有融匯貫通,觀眾是不會接受。
無論如何,不論是《我談的那場戀愛》或《莎莉》,其實都是面對相同問題 - 「捉到鹿唔識脫角」。題材是選得挺好,兼具時代意義,但編導對主題的拿捏,卻是非常的不足,以至整部戲,尤其後半法國行,都予人造作之感,無法引發共情。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