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cius

孔子‧ 決戰春秋
Confucius
評分: 6/10
年份: 2010
片種: 劇情
導演: 胡玫
演員: 周潤發、 周迅 ﹑陳建斌 ﹑ 陸毅

《 孔子‧ 決戰春秋》內地票房過億﹐ 在香港則乏捧場客﹐ 而整體來說﹐ 不論兩 地的輿論口碑都不是很好。 以這種規模的影片來看﹐ 這應該不是電影公司樂意看 到的結果。

《 孔子‧ 決戰春秋》的失利﹐ 原因很多﹐ 最直接莫過於和《 阿凡達》撞期。 在《 孔》 上映之初﹐ 內地早有民間傳言﹐ 表示當局對影片大加推許﹐ 甚至要停映《 阿凡達》 來遷就。 雖然這些傳聞的真偽﹐ 始終未有確切的證實﹐ 而《 阿凡達》的檔期調動(2D 版讓路﹐ 3D 版續映) 是否真的為《 孔》鋪路﹐ 也無從得知﹐ 但明顯地這已足夠教不少 觀眾對電影立下了壞印象。 所謂「愛你變成害你」﹐ 被黃袍加身不一定是好事﹐ 尤其 中國民間普遍有鋤強扶弱心態﹐愈是刻意地受到官方照顧和保護﹐ 反而會不得民心。

壞印象對於《 孔子‧ 決戰春秋》的票房﹐ 影響還不算嚴重﹐ 但大眾評論界的不良口碑﹐ 卻令電影的評價一落千丈﹐得不到理智的迴響。 在不少網絡論壇或電影評分榜﹐ 影片 都被給予超低的分數。 各地網民﹐ 不管有沒有看過電影的﹐ 都來伸一腳﹐ 罵兩句﹐ 好像非要這樣做才是申張正義的好榜樣一般。 撇除一些非理性的謾罵以及主觀情感上 的宣泄﹐ 主要反對該片的聲音﹐ 不外乎集中在其主旋律色彩和平庸的劇本與導演處理 兩大弊病。

說到主旋律色彩的批評﹐ 主要源於影片為中共領導人大力表揚的傳聞。 其實主旋律三 個字﹐並不一定負面﹐ 富有主旋律色彩的電影 ﹐ 也不一定不好看。 例如去年的諜戰大 片《 風聲》﹐ 不也是歌頌共諜的電影嗎? 但在豐富的娛樂性包裝下﹐ 還是受到不少觀眾 的喜愛﹐ 而且更在台灣金馬獎獲頒最佳女主角獎呢。 再者﹐ 其實不獨中國﹐ 不少外語 片﹐ 都有自己的主旋律﹐ 例如過去數十年的荷李活電影﹐ 不少都包含了主旋律的訊息﹐ 大力宣揚大美國主義和美國人的人文精神價值觀﹐ 甚至把美國吹捧為世界領袖﹐ 有 權利和實力充當國際警察﹐ 掌握世界命脈。 即使如《 阿凡達》這類表面上宣揚和平和 反戰的電影﹐ 到頭來還不是透過劇情和人物去鞏固西方白人的領導地位和宣傳其個人 優越性(詳文可見我的《 阿凡達》觀後感) ? 依此來看﹐《 孔子‧ 決戰春秋》把主旋律訊息 鑲嵌在劇情之內﹐ 其實沒有什麼問題。 其最大毛病不在電影的訊息﹐ 而是編導的表達 手法之上﹐ 即上述的平庸劇本和導演處理。

在香港資深影人如攝影師鮑德熹和美指奚仲文等的強力支援下﹐ 影片的美學視覺效果﹐ 不可能會出什麼亂子。 情況就如同期在港上映的《 白銀帝國》一樣﹐即使找任何一個富 經驗的二﹑ 三線導演或副導演去執行﹐ 也不會拍出難看的畫面。 影片的真正成敗﹐ 在於 導演的視野和對題材的駕馭能力。 在這方面來看﹐ 《 孔》的胡玫和《 白》的姚樹華特別相 似﹐兩人都曾在各自力藝術領域上受到肯定(前者為電視劇﹐ 後者為舞台劇) ﹑ 都獲電影公 司信任得到執導大型古裝巨片的機會﹑ 兩片主角都是香港影帝級人馬﹑ 而非常可惜的是﹐ 兩人都顯示出在電影主題上的拿捏不準﹐ 拍攝出來的作品都無法讓人滿意。

相對於姚樹華執著於男女孽戀的個人情慾戲碼﹐電影經驗較豐富的胡玫顯然看得比較遠﹐ 把主題放到家國情懷之上﹐ 並搬出人山人海的連場軍馬大戲﹐ 可惜她主掌的劇本只管平 鋪直敘地把人物的傳記故事帶出﹐ 儼如教育電視一樣﹐ 無法深入主角人物的心層﹐ 而只 停留在表面的敘事﹐ 予人走馬看花之感。 或許她近年多拍電視劇﹐ 已習慣了歷史劇的拍 攝標準做法﹐ 但要在一部只有兩小時左右的電影﹐把歷史偉人數十年的後半生濃縮精華化﹐ 只讓人感到事倍功半。

身繫第五代導演名份的胡玫﹐ 其經驗不會讓人懷疑。 或許她並非沒有想過自由發揮﹐ 但 萬世師表的歷史包袱明顯來得太沉重。 拍攝歷史名人﹐ 從來都不是討好的工作﹐ 拍得好 人家只會認為是偉人本身的魅力使然﹐ 拍得不好﹐ 觀眾的口誅筆伐還可忍受﹐ 遇著偉人 後代的纏繞﹐ 甚至因為沒有客觀對質的所謂偉人形像不符指控而對薄公堂﹐ 才最費時失 事。在孔子後人及內地數以萬計的儒學專家的嚴密眼光監視下﹐ 胡玫拍攝《 孔子‧ 決戰春 秋》時的誠惶誠恐﹐ 不敢造次﹐ 不會讓人意外。 可惜就是因為這樣﹐影片始終未能打動觀 眾﹐ 僅能成為一個濃縮版的歷史電視劇集。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