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不是藥神》看國產片在敏感題材處理上的進步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8年08月11日
Dying to Survive

我不是藥神
Dying to Survive

評分: 7/10
年份: 2018
片種: 劇情
導演: 文牧野
主演: 徐崢、王傳君、譚卓、章宇、周一圍

藥業醜聞近日在中國內地特別火熱,在現實社會中,假疫苗事件愈鬧愈大,電影界也相繼有以藥廠為主題的作品公映,繼港產組合拍攝,講述黑心藥廠案的《洩密者們》後,另外還有據稱改編真人真事的《我不是藥神》,而且相對於前者看似龐大但實際上頗為兒嬉的所謂國際大陰謀,後者貼地的生活題材,反而嬴得更多關注。

影片故事改編自內地白血病患者陸勇走私印度仿製藥的經歷,講述生意失敗的中年漢程勇(徐崢)走投無路,獲一名白血病人慫恿到印度走私仿製藥。由於仿製藥比原廠藥便宜十多倍,程勇把藥物運回中國後賣給病人,大賺一筆,而且生意愈做愈大,組成一個團隊。另一方面,原廠代理藥商不甘權益受損,報案求助,警方於是派員追查。由於程勇的藥物的確救助不少無力負擔貴價原廠藥的病人,讓負責追查的探員感到為難...

由於影片題材改編自真人真事,涉及商界利益和司法制度,不少人都認為,影片能夠通過審查拍成公映,本身已很不容易。的而且確,這樣敏感的題材,在當今中國影視界來說不易處理。畢竟案件原型的人物還在世,而且在片中被描寫成負面角色的原廠藥商,頂多只能說是無道德,而非犯上任何刑事罪行,所以劇本若處理不慎,很容易招惹麻煩和爭議。在這樣的前提下,年青文牧野倒是藝高人膽大,敢於發聲之餘又能確保審查能夠過關,就如在高空鋼線上行動自如一般,特別教人佩服。

影片在題材上處理得比較出色的地方,是把現實生活中的荒誕處境帶出,引起公眾的共鳴和思考,但又醒目地避重就輕,沒有太多的把責任歸因到當權者身上。例如片中程勇賣仿製藥的生意弄到風生水起,非常誇張和富戲劇性,但這不是刻意炮製的鬧笑,相反,正因為黑心藥廠抬高藥價圖利,才會迫使病人明知買仿製藥違法和不可靠,還是要鋌而走險。至於警方在片中的形象,也是比較正面的。一方面他們努力辦案,嚴打賣假藥的騙徒,但另一方面,面對仿製藥案也表現出同理心,不過當然最後還是依法辦事,只是法理不外乎人情,讓程勇獲得輕判。相對來說,是什麼才導致藥廠能夠為所欲為,肆意提高藥價呢?政府在這方面有做過什麼嗎?這顯然是編導有意迴避討論的話題。

另外值得一提,影片幾乎一面倒的把整件案的幕後黑手,歸咎到大藥廠身上,對於走私假藥、無視正藥版權的行為卻視而不見,或者是給予了犯法者稍為過火的包容,是否就代表了中國大部分人的觀點,其實值得深究。不過正如上述,商業劇情片的老闆畢竟是萬千觀眾,而且編導也不能沒有立場,向大眾靠攏是無可厚非,說到底還是要顧及票房需要。

在中國內地的商業電影界,要拍一些真實地反映社會現況的電影並不容易,尤其是具批判性的便更難。正因為這個原因,把商界為富不仁的事實公諸於世,引發公眾討論的《我不是藥神》,或許在製作上有缺陷,為兩面逢迎而避重就輕,但能夠拍成公映還是難能可貴的,也特別富有存在價值。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