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在重要關節位避重就輕,只懂報喜不報憂,宣傳性大於反映民情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0年04月22日
My People, My Country

我和我的祖國 My People, My Country

評分: 4/10
年份: 2019
片種: 劇情
導演: 陳凱歌 、張一白 、管虎 、薛曉路 、徐崢 、寧浩 、文牧野
主演: 黃渤 、張譯、韓昊霖、杜江、 葛優、 劉昊然、 宋佳、王千源、任素汐、吳京、任達華、惠英紅

2019年的三部國慶主旋律大片中,以《我和我的祖國》最大堆頭,也最受觀眾關注,在內地的票房成績也最好。這部由七名當時得令大導演和當紅演員合演的短篇合集電影,企圖以一個平民化的角度反映中共建國後的社會變化,可惜在重要關節位避重就輕,只懂報喜不報憂,宣傳性大於反映民情。

影片的導演陣容頗為雄厚,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活躍的大導演,由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陳凱歌領銜,一直到九十年代和千禧年間崛起的張一白、管虎和寧浩,再到後來的薛曉路和徐崢,以及最年輕的文牧野。值得一提,跟以往主旋律片不同的是,製作單位刻意起用一班在商業影壇取得成功的導演,而不是找專拍樣板戲或軍旅片的導演,可見是有意像主旋律片親和化,吸納更多主流觀眾,然而正如上述,在黨宣傳為先的局限下,即便這群導演已盡量安排貼地的故事情節,但為了同時兼顧主旋律的宣傳,演繹下去還是不免綁手綁腳,頗有兩頭不到岸的感覺。

以個別場面和調度來說,採取喜劇模式的短篇《奪冠》和《北京你好》,已是七部作品中,最流暢自然的兩部。可能因為以喜劇掛帥,兩片情節風趣幽默,笑料無傷大雅,盡管到了最後還是不免要完成既定任務,歌功頌德一番,但還是拍得挺有人情味,至少觀眾會感到片中角色的血肉感,而不是好像其餘幾部一樣,流於樣板和宣傳。

舉例說,薛曉路拍香港回歸的《回歸》,便特別生硬和造作。故事試圖透過平衡對比方式,把重心放在執行回歸升旗禮的士兵,以及一名鐘錶修理師(任達華)的身上,藉著兩人對時間的執著,表現香港對中國回歸的重視。可惜兩段戲發展下去毫無交集,任達華和警妻惠英紅並未能發揮編導心想的作用,反而令人覺得多餘突兀。薛曉路以往的作品如《海洋天堂》和《當北京遇上西雅圖》等重視人味,今次為主旋律服務卻剛剛相反,整個故事最欠缺的就是血肉實感。

其他幾部中,陳凱歌的《白晝流星》,企圖透過風格化的影像震懾觀眾,無奈劇情實在太平庸,全片唯一成就,相信就是邀得太空人景海鵬和陳冬真人出演。至於管虎的《前夜》、文牧野的《護航》等,雖然已經很努力配合需要,但在主旋律的局限下,始終無法重現自家作品表現的才氣和魄力。

《我和我的祖國》的短篇是以編年史的方式排列,由1949年十月建國前的《前夜》講起,一直按時序講下去,然而正如文首所言,影片對於一些足以影響中國幾十年發展的大事,卻隻字不提,尤其文革歷經十多年,對中國政治、社會和民生影響極大,改寫以後數十年歷史,要拍建國後的歷史,怎能當無事發生帶過?我不知道文革在內地影壇是否仍屬禁忌,但從數年前馮小剛的《芳華》也獲批公映可見,即使不明說,也能以擦邊球的方式過關,總好過像現在一樣完全消失。正如我在評論另一部電影時說過,一個國家要富強,除了歌功頌德,還必須勇敢面對歷史,並從中反思得失,只有這樣社會才會繼續進步。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