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談的那場戀愛》: 當幻想和所謂的真實騙局 都是如此的美好...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8月19日
Love Lies

我談的那場戀愛 Love Lies

評分: 4/10
年份: 2025
片種: 劇情
導演: 何妙祺
主演: 吳君如、 張天賦、 鄧麗欣、 陳輝虹、 張錦程

最近看一個Youtube頻道,一些香港時下男女,打電話上節目分享愛情和性愛經歷,愈聽愈是覺得奇葩,難以相信現在的香港人,倫理價值觀扭曲如此,還當是家常便飯。但當看到連主流商業影壇,也能拍出《我談的那場戀愛》這樣的電影,以至其獲得的良好評價,便發現原來是見怪不怪。

只是無論如何,這對於我來說,都是一部很奇怪的電影,這既來自導演為了凸顯某種主題而採用的敘事設計,也來自觀眾與評論圈普遍採取「避重就輕」的讚美姿態。電影看似想藉著一段網戀詐騙的故事,表達對當代女性愛情觀的某種觀察,但這樣的包裝手法本身已令人感到突兀。

看過一些導演訪談,大概是說電影是對當代愛情價值的觀察,特別是某個年齡和社會階層女性的愛情觀。然而,要用到網絡詐騙的包裝去表達這樣的主題,怎麼看都令人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影片對詐騙集團的極端美化,使人愈看愈覺得奇怪。這不僅是政治正確與否的問題,而是模糊了電影對真實與虛假愛情之間矛盾的探討。

片中詐騙集團與其說是犯罪組織,更像是如迪士尼樂園的造夢天堂,只是迪士尼樂園服務的是小朋友,詐騙集團則以中女為目標。他們的目的雖然是詐財,但被描寫得極富夢幻色彩:從穿白西裝的首腦陳輝虹,到氣質如女皇、身兼教練與軍師的鄧麗欣,無一不被塑造成幾近正面甚至值得敬仰的存在。這樣的角色設定,與其說是在創作戲劇張力,倒不如說是一種對騙徒角色的「粉飾與理想化」。

本來作為商業片,壞人被浪漫化一點問題不大,但最大弊病在於,既然詐騙集團被描繪得如此「有情有義」,便不免和吳君如想像的夢幻愛情出現某種重疊,兩方都是美好得難以置信。吳君如對夢幻愛情的憧憬,說來說去就是找個鬼佬到綠草如茵的歐洲拍拖,然而這所謂的夢想,論浪漫程度,其實不會比後來日本札幌之行好太多,甚至可以說,在導演精心雕琢的鏡頭和美學畫面經營下,後段張天賦跑到札幌和吳君如暗遇和街邊喝酒,比起先前的歐洲幻想,是更為浪漫和唯美。正因如此,當幻想和所謂的真實騙局,都是如此的美好,便較難凸顯吳君如游走在被騙/相信之間的心理變化。

至於張天賦所飾演的騙徒角色,其情感轉變更是欠缺說服力。從初期的欺騙任務到後來的情愫萌生,離地和虛假到無法令人直觀,導演幾乎沒有提供足夠情節來支撐這種心理變化。觀眾被要求去相信這段感情的真摯,但無論從邏輯還是情感上,都難以投入。編導如果是想透過這樣的變化,去提出這場愛情騙局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的疑問,那整個設計不免顯得過於一廂情願,甚至流於空泛。

有說編導對詐騙集團的美化,只是戲劇上的設計需要,以成就吳君如愛情線的鋪排,但片中不少細節不免會令人覺得,編導可是真心佩服,甚至崇敬這些騙徒,如片中警察盤問張天賦時,與其說是盤問,更像是記者訪問或學生向專家指教,只見警員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令人質疑編導的真正想法,是否存在某種程度的浪漫化情結。

《我談的那場戀愛》一再重申:「愛情,你信就有。」但遺憾的是,當一切設定過於虛構,角色人設過於理想化,而愛情的產生過程又欠缺邏輯與共鳴時,根本無法引導觀眾探究,何為可信的戀愛。

注: 戲值3分,吳君如和張天賦演出加1分。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