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

美華金像導演楊紫燁獨家專訪(Part I)

前言

踏入2010 年﹐ 本站即迎來重量級的受訪嘉賓﹐ 就是曾獲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的華裔 女導演楊紫燁。 楊導演三月從紐約到三藩市參加年度的三藩市亞美電影節, 百忙中抽 空接受本站專訪, 分享紀錄片《 聲光轉逝》(A Moment in Time) 的拍攝經驗。「 電影就 像人生, 更像是人生的一個片斷, 儘管問題重重, 但正是銀幕上的人物, 陪你走 過了這段人生旅程。 而《 聲光轉逝》 正是這段人生旅程的光輝縮影。 」

  • 以下訪問以廣東話進行。

希望大家喜歡吧!

誰是楊紫燁?

楊紫燁(Ruby Yang)在香港出生, 1977 年移民到美國三藩市, 先後取得繪畫及電影製作碩 士學位。 楊曾在多部影片中擔任剪接師, 包括中國女星陳沖執導並獲台灣金馬獎7 項大獎的《 天浴》 , 以及陳進軍荷李活的作品《 紐約的秋天》 。

楊於1997 年執導以香港主權移交為主題的紀錄片《 風雨故園》, 2000 年 執導 《 中國一二 》﹐ 在港台及歐美等地獲得好評。

楊紫燁的導演生涯在2007 年登上高峰﹐ 以中國潁州愛滋病孤兒為題材的《 潁州的孩子》 於當年獲 得第79 屆美國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 其後她拍攝中國男同性戀者為題材的《 彼岸浮生》 ﹐ 延續一貫對 少數族群的關注。 《 聲光轉逝》是她2009 年的新作。

楊現居北京, 除了專注拍攝公益宣傳片和製作紀錄片外﹐ 也著手籌拍劇情片。

Ruby Yang

聲光轉逝

動映地帶: 為什麼選擇拍攝美國華人戲院這個題材?

: 這是我和丈夫Lambert(任國光)的構思﹐ 但主意差不多都是他想出來的, 關於這些在美的華裔老人家。 他以往見到很多老人看戲, 每日以1.5 美元入場, 看完早場後, 又再重複去看, 其實播放的只有廿來部 電影, 但他們看不厭, 每天都來。 記得Lambert 更曾讓他們一些老人家以5 毫子進場。 他們不單 是看戲, 更是看他們的朋友, 整個地方就像社區中心, 所以電影院是很重要場所, 是一個 給他們作聚會的地方, 亦正因如此﹐ 啟發我們開拍這齣戲。 因為我看見這些開早場而來的老 人家都很好, 甚至經常帶早餐給Lambert, 就像自己家庭的一部分, 當時我看到這樣的情景, 便覺得應該拍一套有關的紀錄片了。
另外﹐ Lambert 以往打理好幾間電影院, 電影好景的時候, 在加拿大、 紐約及洛杉磯﹐ 他也 有協調播放很多電影。所謂香港及大陸電影的黃金十年, 他也有貢獻。 而《 聲光轉逝》 當中 片段全部也是Lambert 挑選的, 他對這些電影實在太熟悉了。 他70 年代在香港時已經開始搞電影, 和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電影人如方育平等活躍於火鳥電影會, 都是看電影成長的, 這些經歷也影響他們 拍電影, 所以他是老臣子。

動映地帶: 起初有沒有為影片設定特定的目標觀眾群?

: 所有人。 本來在美國土生的華人共鳴應該比較大, 但我相信愛電影的也會喜歡。 《 聲光轉逝》 去年在香港放了一場, 很多人也很喜歡。 不過我覺得對在美出生的人, 或 在美國生活過的人﹐ 看這部片會特別有共鳴。

動映地帶: 你本身不是美國土生華裔。 但今次選材以土生華裔心態和身份認同為主, 怎樣拿捏? 或會否覺得自己已成為其中一分子?

: 我自己在三藩市生活這麼久, 也投入了。 我們70 年代來美國, 當時已經知道華人社 區並沒有什麼模範 , 為什麼每次講起華人, 也是那些龍夫人(Dragon Lady) 或是傅滿洲(Fu Manchu)? 這 現象到90 年代才漸漸改變。 現在當然已經改善不少, 奧巴馬也當上總統了。 我們自己中國人 的身分, 這些陳規的形象(stereotype 的image), 就算不是在這裡長大, 也會知道的。

動映地帶: 影片訪問的嘉賓來自不同階層﹐ 當初如何選擇這些受訪對象?

: 我們主要對象是找些在唐人街住了很久, 或是在那裡長大的華人。 像是蔡流輪博 士(Rolland Lowe) 就是世界戲院的董事會成員﹑ 胡垣坤(Philip Choy) 則是設計世界戲院的人 。 因為 Lambert(任國光)在世界戲院做了很多年, 也是他們的朋友, 又或是以前的老闆﹐ 所以大家很熟悉。 像胡垣坤印象便很深, 在世界戲院或是Verdi 也看了很多電影。 其他的人很多都是一班同年紀的 老人家, 像是眼鏡店的Alfred Lee , 今年89 歲, 每天仍然上班, 亦會出席三藩市的首映。 整班 Wednesday Club 的老人家, 也是華人社區領袖, 他們從小到大看電影, 由他們敘述出來便很有 意思。 而那年代年紀大的婆婆, 喜歡看的多是愛情片, 她們不少與自己的丈夫分開很久, 人 在台山, 很久才能申請她們, 兩地分開很久, 所以她們對感情分開, 或是悲慘結果, 特別有 同感。 相反找新一代便難一點, 是比較缺少, 只有一、 兩位, 我覺得比例上較少。 但從我的主 題來看, 新一代只是帶過, 所以這並不是那麼重要。

動映地帶: 剛才你說﹐ 此片去年曾在香港的亞洲電影節播放, 反應如何?

: 去年在香港的放映, 很多觀眾也是曾在美國生活的香港人, 所以他們特別喜歡。 不過我想真正的香港人, 他們不會感受到那種歧視, 在電影找到身分認同的感覺也相對少得多﹐ 他們雖然愛好電影, 但沒有如此深入, 沒有一種文化的認同。 相對來說﹐ 對美國這邊的華人, 這是他們的回憶, 好像電影的名字, 《 聲光轉逝》, 一剎那, 像光一樣溜走, 但對他們來講, 這是很深刻的回憶, 因為他們已經抽離那個文化, 抽離本地的文化, 身在異地, 所以對中 國文化的認同大很多。

動映地帶: 拍攝此片最大挑戰是什麼?

: 最大挑戰是這片想講的東西實在太多﹐ 而購買片段版權亦是最大的頭痛。 我們光是搜 索片段也要好幾年, 又要洽商價錢。

動映地帶: 拍攝了多少素材? 如何篩選這些材料? 當中有否一些忍痛刪剪的片段?

: 起初的時候比較有野心, 華人的生活歷史, 加上中國電影, 其實好長。 我已經沒有包括中 國大陸的影視, 所有已輕輕帶過。 其實內地電影對華人80 、 90 年代也蠻重要, 對中國及中國社會 的認識也蠻重要, 不過它們很快便從唐人街跳出去。 但是, 粵語殘片、 廣東片, 對華人社會影響很 大。
我們拍攝了的片段﹐ 大概有40 至50 個小時, 起初的第一個版本, 包括很多廣東粵劇的內容, 甚至可以說﹐ 單是 說粵劇便已足夠拍成一部紀錄片(笑)。 我們現在講述 40 、 50 年代的電影較多。 至於70 年代的電影﹐ 也很重要, 例如李小龍的電影, 但由於版權關係﹐ 並不能拿到他的片花, 這是很大的問題。 講述這些電影的話﹐ 一定要放 上一些clips 出來﹐ 但由於未能拿到片段﹐ 所以後來只好輕輕帶過, 有一點遺憾。 不過我們很慶幸買到鄭佩佩主 演的《 大醉俠》片段使用權 , 這片段買的很辛苦。

動映地帶: 《 英雄本色》 動畫一段, 是特別製作還是借用的footage?

: 關於《 英雄本色》 一節﹐ 我們找來找去也找不到版權, 因為版權賣得很散, 電視又不知賣了給誰, 到了最後, 只好使用公司旗下的動畫師特意製作動畫來表示。 其實在(美國)公共廣播服務(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有一個Fair Rights 權利, 如果你是用學者(scholar) 或是評論(review)方式講電影的話, 像電影人講電影人, 便可以 免費「 合理使用」(fair use), 但因為《 英》 一片版權實在太不清楚, 我並不想冒險。 版權也有分地區性, 像PBS 屬於教育性, 所以版權便宜一點, 但如果要同時買亞洲地區的話便會非常貴。 例如在今次的影片中, 單是買《不了情》 , 也花上了3,000 美元(約24,000 港元), 而且還只是30 秒而已。 其實《 不了情》 我個人很喜歡, 但當時在唐人街國語片比較少, 就只有Bella Union 放。

動映地帶: 影片受訪對象多為當地華僑﹐ 為什麼加入吳宇森和杜可風的訪問?

: 關於杜可風﹐ 其實我本想訪問王家衛,但後來不成事。 不過我曾分別在紐約及夏威夷的電影節遇到杜 可風, 他很喜歡我的《 風雨故園》(Citizen Hong Kong), 後來商議後可以在電影內使用他的照片, 再發展至訪問他。 事實上, 杜可風的電影對美籍亞裔人士影響很大。 他的形象很重要, 給電影的感覺很深,就像在《 重慶森 林》 , 他摩登的電影感影響很多亞洲電影人。
由於80 年代的電影很多已經輕輕帶過, 90 年代很多也沒有提及﹐ 其實這部紀錄片應該分為兩集 。 現在我們只有 一集﹐ 我認為一定要包括80 年代、 後90 年代的電影, 唯有找兩個人作代表﹕ 吳宇森及杜可風。 吳宇森對英 雄的定義非常重要, 有一段全部講英雄的。 英雄, 或是榜樣(role model) 來講, 在華人社會中很重要。 當然我 不是說把黑社會當作英雄, 但英雄表現出來那種自信心, 救人, 講情講義, 在唐人街來講, 是非常重要的, 從19 世紀堂口的兄弟情已經存在, 所以我認為連接下去很重要。 雖然認識電影, 或認識華人歷史的便知道這件 事, 但華人也不想再講堂口那些, 因為並不是好的形象, 所以在電影也是帶過。
說到英雄﹐ 片中也有一段提及黃飛鴻。 黃飛鴻就公認是好的, 因為救國, 又有正義的感覺。

動映地帶: 北美華人戲院興衰史本身是很多人有興趣的題材, 以後會否再拍?

: 電影院假若沒有觀眾, 其實沒有意義。 因為電影院只是一座建築物, 只是一個象徵, 所有回憶 也是從這些象徵以來, 不過抽離了人之後, 便沒有回憶; 抽離電影之後, 建築物也是空的。 如果再拍的話, 便要尋找新資金, 尤其是這些歷史片, 這麼多版權, 經費比較大, 本來我們的預算是現在的一倍, 但後來 就是因為找不到經費﹐ 才削減至最後的情況。

Ruby Yang

訪問的Part II ﹐ 內容包括楊紫燁導演在中國拍攝電影的經驗及未來動向, 請按這裡 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