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 一償多年前主修文學心願

撰文: 編輯部 | 發布日期: 2023年11月28日
Poster

詩 Elegies

資料
發行:高先電影有限公司
導演:許鞍華
主演:許鞍華、淮遠、飲江、鄧阿藍、馬若、黃燦然、廖偉棠
級數:I
片長:101分鐘
上映日期:2023年11月23日

故事大綱

許鞍華大學念文學時主修詩歌,感其解憂紓困,於是便一償多年心願,好好拍下我城的詩文風景。電影主要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是記錄許鞍華導演親自拜訪多位香港詩人好友,如淮遠、飲江、鄧阿藍、馬若等會友論詩;並借用資料影像及照片,追懷已然離逝的西西和也斯。而整部電影的重點就落在第二部份已移居深圳,性格自由率性的詩人黃燦然及第三部份在台灣忙於講學兼顧家庭,積極入世的詩人廖偉棠。香港詩或香港詩人宛如邊緣的小草,在生活壓迫掙扎的同時,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雖然導演許鞍華因工作關係而未能到訪韓國,然而她亦用英文拍下片段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於2021年拍攝,當時處於Covid 19 高峯期,於我而言是一個非常艱苦的時期,因為所有工作人員都需要在中、港、台三地拍攝,使大家都經歷數次隔離⋯⋯ 而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好好為觀眾介紹『詩』,或許外國觀眾會有點難理解,因為需要不斷看翻譯字幕,對不諳中文的觀眾而言會有一定難度。儘管如此,我仍希望能令觀眾在觀賞電影時會愛上詩。」

導演許鞍華簡介

許鞍華是香港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之一,其執導的電影曾贏得無數國際獎項。她畢業於香港大學,並主修文學,亦曾赴英國深造電影。

她回港後擔任著名導演胡金銓電影的副導演,及後執導了多部作品。首次擔任導演的電影為《瘋劫》(1979) 由張艾嘉主演,上映後大獲好評,聲名鵲起。其後佳作不斷,並多次贏得香港及國際性的獎項,與導演章國明,譚家明,徐克齊名成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

許鞍華導演享譽重要國際電影節,包括入圍康城影展的《投奔怒海》(1982) 、《客途秋恨》(1990),入圍柏林影展的《女人四十》(1995)、《千言萬語》(1999),以及入圍威尼斯影展的《桃姐》(2012)、《黃金時代》(2014)。

她曾2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是唯一一人6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也是首位導演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殊榮 (最佳電影、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2020年她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終身成就獎,為首位華人女導演獲此項殊榮。

Elegies

導演的話

我很高興終於能拍攝到一部自己真正想拍的電影,一部關於詩的電影。詩對我而言,佔據著生命中很重要的位置;在愉悅的時候,它帶給我很多快樂,在失意時,卻給我無限的鼓勵。我非常感謝所有參與拍攝的詩人,慷慨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並分享詩對於詩人本身、社會及時代的意義。另外,我還要衷心感謝我的團隊、朋友及贊助商的鼎力相助,他們成就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讓這個計畫能順利進行。

拍攝源起

許鞍華導演大學時期就讀文學時,主修詩歌為主。她一直都希望以新詩作為拍攝的主題,但奈何沒有時間拍攝。直到很多年後,導演忽然在思考若果不考慮外內因素,自己究竟還有什麼題材想要拍攝?思量過後,毅然想起了這個題材,便決定以新詩作為拍攝的題材。

詩人黃燦然簡介

黃燦然,福建泉州人。1963年出生,1978年移居香港,現居於廣東深圳。1988年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新聞系。從1990年開始擔任香港大公報國際新聞翻譯及編輯。曾任《紅土詩抄》、《聲音》 詩刊主編和《傾向》雜誌詩歌編輯等。黃燦然於1984年考入廣州暨南大學前,廣泛閱讀中國新文學、台灣現代文學、香港文學和外國文學各方面的作品。入學後開始接觸朦朧詩和新一代地下詩,又大量閱讀、翻譯西方現代詩,並受到這些作品的深刻影響。同一時間黃燦然亦開始寫詩,展開其創作之路。

黃燦然的風格簡約樸實,喜歡透過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來展現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看法和所感所思。多年來屢獲文學奬項,包括1997年第一屆藝術發展局文學新秀奬、1996年及2000年中文文學創作奬新詩組冠軍、第六屆及第九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奬評論組推薦奬(評論集《必要的角度》、《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以及2011年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詩人奬等。是身兼譯詩、寫詩和詩評的一位全才詩人。

Elegies

詩人廖偉棠簡介

廖偉棠,廣東人。1975年出生,1997年移居香港,中段曾旅居北京,現居於台灣。身兼詩人、作家、大學客座副教授、影評人、書評人、攝影師及電視節目主持等等多重身份。1991年開始創作詩歌、散文及小說的創作。1993年開始在香港及大陸各刊物發表詩作。2000年開始專職寫作,曾獲得不少奬項。包括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雙年奬,台灣《中國時報》文學奬、《聯合報》文學奬、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奬等。

廖偉棠的詩作題材大多傾向入世,詩歌充滿情感、技巧精煉。多有談及社會事件、時代、城市等,探索當中的脈絡並將其連結。而且要求詩歌必須有意義及書寫具體事物。他亦重視詩歌的形式,注重歌詩結構及語言運用。詩題淺白易懂,詩文結合了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刻涵養。台灣詩人鴻鴻曾評論道:「他以採訪與攝影謀生計,以詩謄寫生命史。這就不可避免把他引向了後來的現實主義道路。中國古典的養分,在他找到現實切入點時忽然躍入他的寫作當中。(略)⋯⋯他從眼見當代中國的現實苦難中,體會到古典詩人憂患意識的根由;對著古人的肖像,看見的竟是鏡中的自身。」

廖偉棠文學作品產量甚殷,在各文化領域均十分活躍。是香港文化界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資料提供:高先電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