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of Killing, The

Act of Killing, The

評分: 7/10
年份: 2014
片種: 紀錄
導演: Joshua Oppenheimer 約書亞奧本海默
演員: Anwar Congo 安瓦爾岡戈、Herman Koto 赫曼科托、Syamsul Arifin 山蘇阿里芬

(內文提及劇情,敬請留意)

《殺人凶戲》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緊貼曾於1965年在印尼參與反共排華大清洗的數名行刑者。 當年蘇哈托(General Suharto) 為鞏固軍事獨裁統治,以印尼共產黨(當時第一大黨)策劃政變為由, 屠殺超過100萬被視作共產黨員的人民,尤以華人為甚。可是至今,政府還未為著當年的事件致歉, 當年參與屠殺的更被視作英雄。導演約書亞奧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把那段血淋淋的歷史,透 過與當年的行刑者交流、重現,再次呈現在觀眾眼前。

影片主角之一是安華‧剛果(Anwar Congo),他是第41個約書亞訪問的人。對於這個「選角」,約書 亞曾如是說:「他的痛苦比較顯現,因此我選擇從他身上取材。(I lingered on him because I felt his pain was close to the surface)」安華在片中吹噓自己當年手刃多少生命的同時,亦為同一段記憶所苦。片中 開首他踏上某一幢大廈的天台,以道具示範他如何以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奪去生命,結尾他亦在同一個 天台上,卻因為回想而按捺不住想要嘔吐的感覺。相比起電影中其他人物,他的掙扎是持續而自相矛 盾,亦因此更顯人性。安華決定以當年排華的事件作題材執導電影,而他擔演了被盤問、被視作共產 黨員的角色,最後更死於非命。然而,在他所執導的電影之中,無辜枉死的人卻會在死後感謝手刃他們 的人,感激能讓他們上天堂。約書亞的紀錄片和安華的電影在螢幕上穿插,真真假假之間,看到的是現 實的荒謬、無奈,和安華受過去所困擾的痛苦。

在影片中較為印象深刻的另一個人物,是安華的友人。同樣參與了大屠殺的他,全力否定他背負著責 任。在與約書亞的對話過程當中,他歸咎一切於時代的洪流,更譴責約書亞只追究這件事件,卻沒指 出美國本身也在塗炭生靈但沒遭指控。話雖如此,偶爾在鏡頭之下,還是能看見他臉上有茫然、猶豫 的神色。在「國家」、「國策」之下,也許加害者也不過是受害者的一種。

在拍攝過程當中,約書亞非完全從故事抽離。他偶爾會加入對話,影片中人物也會直接對他說話。約 書亞既是美國紀錄片導演,也就跟大部份觀眾一樣,在故事中不過是一個第三者。這種有恰當距離的 拍攝手法,更是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感。

文: 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