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膚俗子》:不但探索難民的生存之道 也藉機提出何謂藝術的疑問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2年07月12日
Man Who Sold His Skin, The

販膚俗子 Man Who Sold His Skin, The

評分: 7/10
年份: 2020
片種: 劇情
導演: Kaouther Ben Hania 卡茴華∙班∙哈尼亞
主演: Koen De Bouw 郝恩∙德布、Dea Liane 迪亞∙麗安、Yahya Mahayni 耶希亞∙馬海尼

過去幾十年,歐洲各國備受難民問題困擾,尤其近年當地經濟環境轉差,大量難民湧入,不免難以負擔。由北非突尼西亞女導演卡茴華∙班∙哈尼亞執導的2020年電影《販膚俗子》,以真人真事為藍本改編,不但探索難民的生存之道,也藉機提出何謂藝術的疑問,讓觀眾深思。

影片劇情並非完全改編真人真事,但說是由此獲得啟發而創作並不為過。劇情講述敘利亞男子阿里為避難而前往黎巴嫩,獲一名美國藝術家邀請,在他背部紋上畫作,並替他安排護照,好讓他能離開中東前赴歐洲生活。阿理起初爽快答應,生活也獲得改善,無奈不久即受到難民權益組織的壓力,指責他出賣皮肉之舉罔顧難民尊嚴,另一方面,阿里的母親和舊情人,也遇到不少困難...

影片針對的兩大議題,就是難民身分的自處之道,以及何謂藝術的爭議。前者主要透過阿里讓藝術家把難民護照的圖樣紋在背部的決定提出拷問,究竟身為難民的阿里,以藝術之名出賣肉體,是否算是一種自甘墮落,自願遭受西方剝削的行為?而他本人對此的不知覺或毫無羞恥心,又是否恰當?從片中可見,阿里對於難民護照的紋身,並沒有太多的反感,反而是身邊人反應較大,例如難民維權組織不惜為此大打官司,並且責難阿里毫無尊嚴。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出賣皮肉,阿里才得以逃離遭壓迫的母國,過著奢華自由的生活,呼吸歐洲最美好的民主自由空氣,那究竟阿里的決定是對是錯,看來就是編導想要觀眾思考的問題。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雖然編導提出了這樣具深度的反思空間,但是隨著結局阿里幾乎毫不考慮,或者說,在沒有經歷多少心理掙扎或安全考量下,便順利回國,整個角色面對的矛盾便瞬間瓦解。片初一直展示阿里在老家如何悲慘,如何失去自由或遭到壓迫,但到頭來卻自願回家,而且還是一副在家千日好之態,那麼先前的思想掙扎,是否顯得有點無病呻吟?事實上,影片流於一廂情願,略嫌太荷里活式的結局,可算是全片最大敗筆,如編導能夠堅持統一風格處理,安排一個較切合實際情況的收結,全片成績可拉高一線。

相對來說,編導藉著阿里賣皮的故事,質問藝術何價,才更發人深省。究竟藝術家是否可以打著藝術的名號,就能為所欲為,甚至不惜詆譭不同信仰或理念?這才更值得深思,尤其是在歐洲,藝術和褻瀆往往是一念之差,好像當年法國某雜誌社就因為一些諷刺中東宗教的漫畫而遭血洗,便教人對藝術的定義和底線產生疑問。把難民護照紋在一名難民的背上,是否就如藝術家所言,能夠激發歐洲人對難民問題的反思,還是說僅是藝術家掛羊頭賣狗肉,靠著剝削他人而從中取利之舉?這是觀眾應該審問內心,也是影片提出的最引人入勝問題。

《販膚俗子》並非主流大片,故事背景設在中東和歐洲,也非港人熟悉。不過好在影片節奏尚算明快,不會如同類歐洲片悶藝,加上片長適中,編導敘事手法也是簡單直接,不玩高章,對於有意接觸非主流歐美電影的觀眾,是不錯的入門選擇。

《販膚俗子》相關Youtube詳細講評節目: 請按這裡觀看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