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再戰》: 保羅湯瑪士安德遜的政治觀照與劇場式對決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10月07日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一戰再戰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評分: 6/10
年份: 2025
片種: 劇情
導演: Paul Thomas Anderson 保羅湯瑪士安德遜
主演: Leonardo DiCaprio 里安納度狄卡比奧、Sean Penn 辛潘

保羅湯瑪士安德遜憑藉《一戰再戰》再度挑戰政治與電影的邊界。作為唯一橫掃歐洲三大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導演,這部作品無疑野心十足。陣容更是震撼:有里安納度狄卡比奧與辛潘兩位影帝對峙。即便我並非他的影迷,也不得不承認,這次編導把電影拉入當下美國極端意識形態的裂縫中,是一場勇敢且具爭議的實驗。

《一戰再戰》講的是美國國內極左與極右勢力的衝突,一場激化的意識形態對抗。電影並不遮掩它的時代切題:極左主張革命、行動激進;極右主張秩序、強權與種族優越。今時今日但凡觸及政治,必然立場行先。不少觀眾可能好奇,編導究竟站在那一邊?從觀影感受來看,表面上似乎保持中立,雙方都有可批判之處:極左被描寫為信念至上、行動衝動、例如「認密碼不認人」;極右被刻劃成冷酷、殘暴,對異己毫不留情。

然而,細心看下去便會發現,電影似乎在向觀眾傳達這樣的訊息:極左固然偏激,但其出發點為「正義」;而極右本身就是種族主義、滅絕思想,是「純粹的邪惡」,這就是兩者的根本性差異。另外,編導也透過巧妙的敘事手段,在潛意識中影響觀眾對極左與極右世界的觀感。電影的表現手法頗有 MV感。前半段幾乎是用地毯式音樂與節奏佈局,把革命分子的行動渲染得浪漫動人。但與此同時,極右陣營的描寫則冷冽、陰沉,幾近無聲威壓。這種鏡頭的偏差、音樂與畫面的張力控制,微妙地引導觀眾站在極左那邊,即使電影表面看是無差別的批判,但不難看出導演的傾向。

至於兩位主角,里安納度狄卡比奧飾演的角色多災多難,吸毒、頹廢、情感破碎,但對女兒深情,為了拯救他人不惜以身犯險,顯然被塑造成較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和憐愛的悲情英雄;相反,辛潘的角色則殘忍冷酷,為權力拋棄血親,不擇手段。他在整部片中像是一股黑暗力量的化身,所作所為無法令人共情,這也進一步顯示了編導的取態。

在技術層面,保羅湯瑪士安德遜還是交出合格的表現,他堅持使用荷里活經典的 VistaVision 菲林格式,在視覺質感上已具備天然的厚重感,加上拒絕大量綠幕與 電腦特效,選擇實地取景和追車,使得畫面具備貼近現實、富有張力的氛圍。對於觀眾而言,這種視覺呈現與題材相輔相成:在極端對立與暴力潛伏的怒濤之下,鏡頭不讓你輕易逃避。

總結而言,《一戰再戰》是一部值得討論,帶著明顯導演標記與強烈政治意識的電影。它試圖在極端對立中尋找鏡像與警示,並把兩派激進者的瘋狂放在銀幕上對撞。然而,它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觀眾是否願意接受導演那條微妙的「立場傾斜」線,即一部真正中立的鏡子,還是披著「中立」外衣的偏見宣言。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