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戰士:蠻荒廝殺》: 異星蠻荒 鐵血新世代的再造與再定位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17年10月26日
鐵血戰士:蠻荒廝殺 Predator: Badlands
評分: 7/10
年份: 2025
片種: 動作
導演: Dan Trachtenberg 丹卓登堡
主演: Elle Fanning 艾麗芬寧、Dimitrius Schuster-Koloamatangi 迪米特里烏斯科羅馬坦吉
《鐵血戰士:蠻荒廝殺》(Predator: Badlands)是導演 Dan Trachtenberg 第三度掌舵《鐵血戰士》系列,繼《鐵血戰士:狩獵追擊》(Prey)與《鐵血戰士:終極獵殺者》(Killer of Killers)之後,再次以全新角度定義這個經典宇宙。難得的是,三部作品互不重覆,《狩獵追擊》聚焦作為獵物的少女,《終極獵殺者》講獵人與獵物之爭,今次則乾脆讓獵人成為主角。看過影片或許都會同意,二十世紀公司明顯志在重建一個整合式的「異形 × 鐵血戰士」宇宙,單是片頭那個加上公司名稱與版權標誌的 片名字幕標誌,活脫脫像在看漫威開場,意味濃厚。
與前作相比,《蠻荒廝殺》最大的突破在於視角。主角不再是人類,而是鐵血族(Yautja)成員 Dek。全片由異形語言貫穿,成為系列史上第一次外星語為主的電影。這個設定雖大膽,但也帶來某種疏離感,觀眾得靠字幕和肢體語言去感受角色內心,但主角人物為CG特效畫成,不免難以共情。故事講述 Dek 被送到一個死亡星球,遇上無數險境,並獲人造生化人幫助,全程節奏緊湊,幾乎沒有冷場。不過整體血腥度明顯降低,與昔日《鐵血戰士》系列那種肌肉、火力與血漿齊飛的粗獷風格相距甚遠。這或許是電影公司為了拓闊觀眾層,走向少年向市場,也可能因全片缺乏人類角色,自然難再重現「人被掏心挖骨」的血腥震撼。
值得注意,編導在細節上融入不少彩蛋,如原版中阿諾在叢林中自製武器對抗鐵血戰士異族的橋段,這次則變成 由Dek用原始裝備決戰人造生化人,構成呼應與變奏;同時正如上述,影片亦與《異形》宇宙進一步融合,Weyland-Yutani 公司再次現身,片中出現人造生化人和經典的黃色工業機械人,明顯鋪路未來世界觀整合。不過影片最大問題在於「虛擬感」過重。雖為真人電影,但主角與多數角色全由CG呈現,視覺上雖壯麗,情感上卻像看《阿凡達》(Avatar),即畫面漂亮卻少了人味。
從主題來看,Dek 的故事明顯延續當今荷里活的寓言式套路:說穿了Dek就是印第安/黑人化身,牠和Weyland-Yutani團隊之爭,等於蠻荒部落戰勝高科技白人的橋段,即阿凡達或近年荷里活同類片的翻版公式,實則仍是「原始民族反抗白人霸權」的隱喻。可圈可點是,雖然鐵血族這麼厲害,說到底還是要靠白人(女主角)的自我醒覺和引導,才能成功解放和成長,另外,也提醒白人不要因為同族就壓迫異族,必須大義滅親,站在受壓迫一方。當然影片也秉承荷里活潮流,女人手執話事權,全片最勁的都是女性,包括大怪獸Kalisk都是雌性,以女性為中心的權力結構成為主流,這讓系列從男性荷爾蒙主導,徹底轉為女性視角領導的新格局。
角色方面,Dek 雖有父子、兄弟情線,但礙於CG造型與語言隔閡,情感難以打動人心。最好笑是但凡反派從良,不論漫畫、電影或劇集,必定戰鬥力大跌。很多觀眾或許以前都覺得鐵血族好勁,但看完這部就會覺得不外如是,簡單講就是失去威懾感,等於女明星脫清光,反而沒有若隱若現這麼挑逗。今次Dek真人露相,反而令鐵血族的神秘感大打折扣。
真正吸睛的反而是女主角 Elle Fanning,她貫穿全片兩種造型皆出色,既保留科幻片冷艷氣質,又有動作場面英氣之美。相比近年如迪士尼某些刻意反傳統的選角,二十世紀公司顯然更懂得平衡娛樂、審美與政確需要。另一亮點是可愛小怪獸Bud,造型趣怪,動作靈巧,是全片最受觀眾歡迎的角色,無疑為日後周邊銷售帶來巨大商機。
總結而言,《鐵血戰士:蠻荒廝殺》並非外界吹捧的「系列巔峰」,卻是一場誠意可見的重塑嘗試。它放下過去的血腥與鐵質,換來新時代的世界觀與情感敘事。成效如何見仁見智。有人覺得失去硬派味道,有人則看到系列重生的希望。但可以肯定的是,二十世紀對這宇宙的野心不止於此,未來與《異形》系列的連結,或將令整個AVP宇宙正式進入「新紀元」,長拍長有。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