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者上網》:社會分化都是社交網絡的錯?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0年09月15日
Social Dilemma, The

願者上網 Social Dilemma, The

評分: 7/10
年份: 2020
片種: 紀錄
導演: Jeff Orlowski
主演: Tristan Harris、Skyler Gisondo、Kara Hayward

香港觀眾向來對歐美紀錄片興趣不大,不過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卻廣受關注。事因該片引用一些去年香港社運的畫面,解釋網絡消息散播和社會分化的現象,結果遭到香港部分人士的非議。其實該片有關香港的畫面不過幾秒鐘,而且重點並非講香港,更多的是在針對特朗普上台後,日益分化的美國社會,所以香港人實在無需對號入座,大驚小怪。

《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主要透過訪問一大堆美國矽谷的科技精英,揭露包括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巨頭,如何透過合法方式大量蒐集用戶數據,然後利用程式運算影響民眾思想和行為。編導似對於這種操控民心的做法感到不滿,也慨嘆國家欠缺法例作出監管,任由情況惡化。

有關社交網絡暗地蒐集用戶數據圖利(利者並非指純粹賣錢的行為,而是用作更龐大和長遠利益的商業用途),其實在美國已是眾所周知的事。過去幾年,當地新聞媒體不時都有作出相關報道,國會也曾就此傳召各大社交網絡巨頭的代表,親自出席諮詢解畫,無奈問題一直未有解決。依此來看,《The Social Dilemma》所謂的揭露,不過就是老生常談,限於篇幅關係,眾受訪者的論述也不過就是入門級的簡介,並未有特別爆炸性的內幕可言。唯一較有看頭的是,講述這些事情的並非只是平常在新聞看到的學者或陰謀論者(通常這些人都被視為無病呻吟或危言聳聽),而是科技業界的行內人,而且還是處於企業上層的精英分子,因而加深了言論的說服力。

影片最重要的論點,主要就是指控社交網絡為著營利,明知操控用戶思想的做法不良,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果,但是卻無意改變,甚至變本加厲推動。而這所謂的負面效果,就是令到假消息橫行,民心易被有心人把弄,做成如選舉被外國勢力操控。按片中所說,假消息在Facebook等社交網絡傳播,速度可是比真實消息快六倍。正因如此,美國政府不得不處處指責和提防外國勢力如俄羅斯、中國和伊朗,試圖利用社交網絡發布假消息影響美國的選舉,而在目前社交網絡監管法規不多的情況下,要作出修正是非常困難。片中也指出,有關新冠病毒的一些謠言,也可能歸咎於社交網絡的廣泛散播。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社交網絡公司開發的運算法,懂得計算用戶偏好,以便提供所謂更切合用戶需要的內容展示。表面看,這樣做是要討好用戶,吸引他們花費更長時間使用社交網絡,或者作出消費,但另一方面,長久之下卻令他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沉浸在所謂的「舒適區域」之內,每天只看到迎合自己的言論和內容,結果養成目空一切,不願接受反對意見的極端人格。而這正是編導眼中導致社會日趨分化的原因之一。

社會因政治分歧而日益分化,直至不同黨派人士完全切斷討論空間的窘境,是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嚴重社會危機。當然,這樣的情況,放諸世界其他地方也無不可,例如上述的香港,社會分化問題也是日趨嚴重,民眾動輒在社交網絡上就各種政治話題互相指罵,全無理性討論空間可言。在美國,這樣的危機也在加劇。以往民主及共和兩黨的支持者雖互不相讓,但也能理性討論,然而過去幾年,雙方的對話空間卻愈來愈窄,社會上的激烈政治行為升溫,尤其特朗普上任後經常透過社交網絡發表激化矛盾的言論,更令兩派人士變得水火不容。

值得一提,片中虛擬故事反映的,正好就是上述的問題的具體化體現,即美國的年輕人長期浸淫在「舒適區域」中,愈來愈不能接受不同意見,身處於一個自我建造的世界之中,因而容易被煽動生事。有香港觀眾認為故事有影射他們的抗議是受到假消息影響,但正如上述,其實編導最關心的還是美國本土的問題,香港(或片中也有被引用的法國)例子不過指桑罵槐,所以港人實無需太介懷或氣憤。

當然,要把社會分化的責任完全推在社交網絡身上,是以偏概全,畢竟社會民心變易誘因繁雜,所以觀眾也不應對編導的說法照單全收,認為互聯網就是原罪,但片中提到的課題,其實都值得深思。不過要修正這所謂的歧途,看來也不容易,即便在科技強國如美國,要透過立法方式限制社交網絡的踩界行為,問題還是不小。當中最關鍵,但在影片中卻沒有被提及的,其實是科技業界的為富不仁,以及當政者本身對這些科技的無知。片中受訪的科技精英,慨嘆沒有領袖能夠擔大旗撥亂反正,實際上這是不能而非不為。美國科技業界不是沒有挑通眼眉的領袖,而是在位者肩負數十億元的企業價值,每天都在進帳數而億元計的鈔票,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他們要自斷米路,為自己的金蛋設限?對於商人來說,良心值錢嗎?第二,美國政界不是沒有想對社交網絡整頓的政要,只是當你看到國會大鑼大鼓傳召網絡巨頭作供,但是來勢洶洶的議員,問的盡是1+1等於2的行外問題,有些人甚至連社交網絡如何賺錢也一知半解,在國會議事廳醜態百出,便明白為何國會遲遲未能採取任何行動,每次貌似審犯的諮詢,到頭來都被這些科技巨人輕易忽悠過關了!

既然社交網絡操控人心如此可怕,但是其覆蓋面已是鋪天蓋地,幾乎無人能夠倖免,那是否代表無藥可救呢?這樣看的話,影片的中文片名譯名《願者上網》或許提供一個貼士。對於社交網絡的應用,說到底就是願者上釣,一切都可由自己決定。誠如片中一眾科技精英所言,為著下一代的成長,他們都為子女使用手機設限,有些甚至禁止子女用手機直至上高中為止。但在今日連不少家長也身陷社交網絡的誘惑之中,要實行起來是談何容易!

文: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