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燈火闌珊》失落奧斯卡參賽資格的啟示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3年12月16日

2023年12月16日

《燈火闌珊》失落奧斯卡參賽資格的啟示 by Kantorates

《燈火闌珊》失落奧斯卡參賽資格的啟示

《燈火闌珊》代表香港出戰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臨門脫腳,因違規被取消資格,引起不少討論。本來各處鄉村各處例,違規落選並無太多討論的價值,只是媒體追根究底,倒是揭開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這個組織的神秘背景,相關後續新聞更為惹人好奇。

每年本地觀眾看到有電影獲選代表香港參戰奧斯卡,大多都是旁觀心態,頂多嘲諷選片不力,但甚少進一步嘗試了解,究竟當中是否涉及特定的提名機制,以及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究竟有多少成員參與投選工作?無事發生自然無人管,現在發生影片遭取消資格的嚴重情況,自不免引來非議。

查看近日媒體的追訪,方才得知在公眾眼中一直披著神秘面紗的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原來最初由已故影視大亨邵逸夫掌舵。據該協會人士受訪透露,當年奧斯卡主辦方美國影藝學院指定邵逸夫作為代表,選定港產片報名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項目。至於為何要求邵逸夫主導,提供資料者沒有說明,但按照協會成立年份來看,1964年正是邵氏電影如日中天之時,當時除了邵氏外,僅國泰電懋能夠匹敵,但邵氏的電影外銷比國泰成功,在東南亞知名度也較大,歐美電影界接觸香港影業,少不免要和邵氏打交道,邵逸夫獲邀代表香港選片,可以獲得理解。

直至八十年代,邵氏電影式微,邵逸夫事業重心轉到電視行業,委託業界好友洪祖星接棒協會,並一直運作至今。有說這個組織的運作和選片,都是所謂的小圈子作業,沒有多少透明度。但環觀世界各大小電影頒獎活動,又有多少不是小圈子?例如早前剛頒獎的台灣金馬獎,每年評委不過數十人,強如奧斯卡和金球獎,也不過幾百人,難道小圈子就沒有代表性?所謂民意調查,不過就是抽樣性質進行,難道每次舉行香港社情的民意調查,都要訪問全港七百萬人才夠代表性?所以質疑該協會小圈子是沒有多少意義,也並非問題所在。

正如上述,究竟協會成員是什麼人?是否包括業界和非業界代表?當中比例又是如何?評委成員任期多長?這些才值得商榷,不過從現時已知的資料來說,暫未具備作出評估的條件,尤其這個協會連官方網站也欠奉,按照香港貿發網訊息,僅知道聯絡人為一名叫Nelson Lu的人士,員工僅1至5人,實在很難了解這個組織的運作細節。另外,觀看近日報道,僅知道任達華是參與今屆選片的成員之一,之前則包括劉德華和林小明等幕前幕後人員。任達華出面道歉承認在無意間違規投票,免除各界猜想,負責任做法值得尊重。但其實關鍵所在並非投錯票,而是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機制?現時的香港影業不大,幕前幕後都是熟口熟面之輩,邱禮濤一年拍五部戲,古天樂、劉德華等也是每年至少兩、三部,如果不能投自己參與作品一票,那麼香港絕大部分活躍影圈的台前幕後,看來都不太適合參與投票,然則這個協會是否應該交由和業界無關的一群人選片,但這樣的話又如何確保選片的專業性?

網上有意見說,何不把選片和金像獎掛勾,意思就是安排獲最佳電影的作品參賽奧斯卡?但香港金像獎通常在四月舉行,奧斯卡報名則是十月左右,時間上似並不重合。舉例說,今年四月舉行的香港金像獎,符合資格電影都是去年一至十二月的作品,一旦獲獎的電影是去年一月的作品,那麼十月再報名奧斯卡,到了明年奧斯卡頒獎禮舉行時,這部作品已是兩年前的舊片,感覺好像不太合時。事實上,台灣送選奧斯卡都是由文化部主導,也和金馬獎無關,當中或許牽涉很多不同因素,但金馬獎十一月底舉行,看來也難趕及十月初的奧斯卡報名期限。

雖然經歷今次的風波,但香港的娛樂新聞向來是三日鮮,過幾天就不會有人記得。除非明年再出亂子,否則相信奧斯卡報名的情況,應該不會迎來什麼改革或變化吧。

Kanto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