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迷四川朝聖路線: 4大蜀漢景點 帶你穿越三國!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8月09日
三國迷四川朝聖路線


三國歷史在影視作品中一再被重塑,每個版本都為觀眾帶來不同的視角和詮釋。《三國演義》奠定了人們對蜀漢的基本認知,而《赤壁》以大場面的戰爭美學再現東吳與蜀漢聯軍抗曹的壯闊史詩。《見龍卸甲》則以趙雲的視角,描繪蜀漢衰亡前的最後一搏。然而,電影與小說畢竟是藝術創作,真正的歷史遺跡,則為這段風雲歲月提供了更具說服力的證據。

當踏足四川,親臨武侯祠、龐統祠、劍門關、昭化古城,會發現這些地方所承載的歷史,比影視作品展現的更加深邃動人。武侯祠的古柏森森,仿佛仍在低語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精神;龐統祠則隱於青山間,緬懷這位英年早逝的軍師「鳳雛」;而劍門關的險峻地勢,讓人驚嘆蜀道之難,正如李白詩中所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昭化古城更是保留了完整的三國城池佈局,讓人得以窺見昔日蜀漢的軍事防禦體系。

這次旅程,不僅是一次歷史探尋,更是一場對蜀漢精神的追溯。透過實地走訪,我們能夠超越影視與小說的想像,真切感受這片土地的滄桑變遷,重新審視那段英雄輩出的時代。

112

成都武侯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到四川旅遊,不免想去看一下三國遺跡。眾所周知,川地正是當年三國中,蜀漢的立國之地。說起來,中國歷朝年代,在西蜀邊陲之地立國的皇朝真的不多,可能因為這個原因,這個地區現存的大部分歷史文化遺跡,幾乎都和蜀漢扯上關係。

四川三國遺址不少,但說到大本營,當然不能不提成都,也就是曾經為軍閥劉璋佔據,及後為劉備所奪,最後建立蜀漢,成為國都的地方。

成都現在是四川的第一大城,和重慶雙雄並立,是遊歷四川的樞紐。成都對外四通八達,香港搭機可以直達,或坐高鐵,通往不同景點,例如再往西就可進西藏,北走去九寨溝和廣元、劍閣等地,交通特別方便。

現在的成都,是非常現代化的大城市,特別是市中心一帶,如春熙路等商業區,國際品牌名店林立,如香港的中環和銅鑼灣興旺,街上也有不少駐唱藝人,高唱Beyond等香港樂隊的名曲。但市內也有不少歷史名勝,要說和三國關係最密切的,必然是位於武侯區的武侯祠,這也可能是市內最繁忙,遊人最多的景區之一。

武侯祠開宗明義,以紀念獲封武侯的諸葛亮為主,但實際上,這個廟宇的真正祭祀對象,其實是漢昭烈帝劉備,只是經過《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渲染,諸葛亮的名聲比起主公劉備還要大,可謂功高蓋主,因此這裡逐漸變成以諸葛亮為主,劉備為副,也成為中國罕見君臣合祭的廟宇。

武侯祠的遊人非常多,但現場買票不難,只是廟宇所在為非常繁忙的街區,除非是跟團或坐地鐵,否則坐的士或包車的,可能要找遠一點的下車地點,以免無端在馬路上堵車數十分鐘。

112

武侯祠地方說大不大(以國內景區標準),說小也不小,走馬看花看一圈,可能也要兩個小時。廟宇內的幾個主要祠堂,都是祭祀蜀漢的文臣武將為主,包括主角諸葛亮、關公和張飛,多位著名將領和文官的雕像,也在堂內列出,供遊人供奉。

劉備的陵墓,位於廟宇中的另一角,相對武侯祠堂內的熱鬧,這一邊便冷清得多。雖然劉備是三國的主要人物,但論成就和經歷,均未及諸葛亮和關公等悲劇英雄惹人憐惜,所以墓地也較少人關心。況且,劉備於白帝城病逝,有說法指不是在成都下葬,所以對於這個疑似衣冠塚,獲得的重視自然較少。

武侯祠內也有一些互動區、歷史文物展覽、網紅打卡紅走廊、文創商店等,但貨品選擇不是很多,也不太吸引。如有興趣購物,最好是到祠旁的錦里老街消費。這條老街歷史悠久,但和國內不少古城區一樣,經過翻新後,已成為遊客景點,路旁兩邊盡是商店和食肆,商業味較濃,已沒多少歷史文化氣息。只是作為購買紀念品或飲食的場所,還是挺稱職,飲食攤檔的食物,尤其好吃。不過如想更節省一點,可走遠幾步到整個旅遊區域外的街道,那邊商店賣的文創紀念品,款式一樣但價格更便宜。

112

劍門關: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四川地大脈博,要跑遍所有景點不易,我是在成都落腳,先行前往九寨溝旅遊,然後再往東前去鄰近廣元的劍閣縣劍門關。一般旅行團,很少走這條路線,去九寨溝旅遊,多半是由成都或都江堰,由南往北前進,遊覽過後原路回到成都,走的都是所謂的主要交通幹道。相對而言,由九寨溝前往廣元,必須經過不少山路,沿途穿越多個小鎮和村落,旅遊大巴通行不易,而且途中的補給站或服務區也不多,並不易走。

由於我是包車關係,所以是指定請求司機走的這個東線路程。雖然這條路程較為顛簸,但我覺得卻是整個四川車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能深入接觸四川市郊生活的一段。從九寨溝往東出發,到達廣元大約需要四個小時,其間主要沿著河流旁的公路前進,經過不少小村落。或許四川經濟情況比青海、寧夏等較窮省份好,這些小村落的房屋,看起來都挺整齊和潔淨,和西方新聞紀錄片拍到的窮鄉僻野不太一樣。每每經過村落,都會看到一些老人家在街上散步,感覺挺輕鬆,看來生活不是想象中刻苦。

行車經過的連綿山脈和湖景山水,也是挺秀麗,雖然未及九寨溝精緻,但也可算是一道景觀,難怪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愛遊歷大江南北,吸收創作靈感。經歷四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廣元,再南下劍閣劍門關,途中看到當地有不少豆腐店,看來是特產之一。

112

劍門關和莫高窟、九寨溝一樣,屬國家5A級景區,但和後兩者相比,人潮比較少。可能因為地區所在,附近並無多少其他知名景點,所以特地前來參觀的旅行團不多。劍門關是三國時代的蜀漢重鎮,也是通往成都的重要門戶,據說當年漢將姜維退守此地駐紮多時,防備魏軍進攻。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姜維的足跡在這裡隨處可見,包括數十年前被移往這個景區的姜維衣冠塚。

劍門關景區共分南北兩門入口,兩地相距甚遠,旅客可乘坐索道貫通,或者遊走非常驚險的猿道或鳥道。對於我輩膽小,純粹拍照打卡留念者,不想走險路也不想排隊坐索道,所以決定在南門進入。由南門進入景區,只要步行十多廿分鐘,便能到達打卡熱點,位於兩山峽之間的城樓。如果只是走馬看花,基本上走這條路線已足夠,鄰近南門的還有姜維墓和廟宇、諸葛亮雕像和北伐壁畫等景點,景區外就是仿古商店和餐廳區,非常方便。

身處劍門關城樓,終於感受到這個關卡的易守難攻特質。這裡幾乎就是被多個非常險峻的山峰包裹,大批軍馬要通過,不要說有人駐守防範,就是沒有任何阻礙,也不是易事,難怪當年蜀漢國小力弱,還是能夠靠著蜀地的天險,苟延殘喘數十年。

劍門關附近的廣元市,也有三國遺跡,然後南下回成都經過的地方,也有蜀漢要地。

112

昭化古城: 張飛夜戰馬超?

完成劍閣劍門關的行程,不想舟車勞動,立即坐車四個小時回到成都,可考慮在劍閣附近投宿過夜。不過當地並不鄰近一線大城市,較具規模且距離不遠的地方,就是往北走約半小時的廣元市。

廣元市在國內屬四至五線城市,但地方不小,馬路寬闊,而且市內不乏高樓大廈,感覺和香港的一些新區類似。廣元市內也有一個三國景點,就是位於西南面的昭化古城,這也是被評為當今國內保存最完好的三國古城之一。

說到昭化,三國迷未必熟悉,因為在三國時代,這個地方不叫昭化,而是被名為葭萌關,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張飛夜戰馬超之地。雖然這段扣人心弦的大戰,令人讀得血脈沸騰,但按照正史記載,張馬兩人並無對戰紀錄,因此張飛葭萌關夜戰馬超,純熟文學家的虛構創作。

然而如此,葭萌關確是當年蜀漢的重鎮,而在這裡的確發生了和蜀漢政權有關的大事,就是繼承諸葛亮和蔣琬的大將軍費禕,就在這裡被一名魏國降將刺殺身亡。費禕當時權傾朝野,在蜀漢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被行刺絕對是國家大事。為紀念這位名人,昭化古城內建有其墓,但究竟是真塚還是衣冠塚,至今難以確定。

112

現在的昭化古城,已成為一個旅遊景區。整個古城範圍龐大,但和國內很多景點不同,並未設置門票收費。古城正門有一個遊客中心,列出不少收費項目,令人以為進入古城需要門票,實際上並不是這麼的一回事。這些收費項目,只是包括個別建築或城樓的入場費。除非是對歷史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不想錯過任何學習機會,或者打算在這裡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否則只是走馬看花、拍照消費的話,其實並不需要進入這些建築,所以一般不用購買任何門票。

古城街道四通八達,我在下午差不多天黑的時間抵達,遊人頗為稀疏,並沒有如其他一線景區一樣,人山人海。古城街道簡樸,未知現在是否仍有居民居住,但街上主要就是商店、食肆和民宿,物價比起大城市的旅遊景區低。事實上,整個廣元市的物價也挺低廉,我完成行程後,回到市中心的酒店,晚上在附近的美食街吃飯,不論海鮮或火鍋等,價格也特別便宜,比起繁華的成都價廉物美。

不知道是剛好平日,還是因為時值黃昏,遊人不多的昭化古城,給我的感覺,比起旅途中很多更知名的所謂古鎮或古城,人工修飾的味道較淡,也更有深入民間的感覺。可惜行程較為緊迫,未能花太多時間深入了解。

廣元其實還有好些值得一行的景點,如明月峽古棧道、千佛崖等,有空可以一遊。完成廣元行,坐車回去成都,途經綿陽、德陽等,也有好些三國主題景區。

112

白馬關龐統祠: 落鳳坡之天意

繼劍閣劍門關和廣元昭化古城,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點是德陽的白馬關,也就是傳說中劉備軍師龐統的葬身之地。

白馬關景區位於德陽市,比起劍門關所在的劍閣和廣元等地,更為靠近成都,由成都開車前往,最快一個多小時可以到達,從廣元南下過去,也就兩、三個小時。德陽本身並非旅遊城市,沒有國家級景區,因此來往當地的旅行團不多,周末的白馬關景區,也是人跡罕至,可以算是我的四川之行中,遊覽得最寫意和舒服的地方。

白馬關景區位於一個龐大的綠化區域,除了歷史遺跡,還有其他康樂設施,不過此行目的是三國,所以就只集中在白馬關內遊歷。說到白馬關,一般人未必熟悉,這個景區其實有另一個名字,就是龐統祠,因為景區本身的最大建築,就是龐統的墳墓。當然,和現時中國絕大多歷史人物的墓地一樣,這是一具衣冠塚,並非龐統真正安葬之地。據說這個祠,最初是劉備為了紀念龐統而建,現存的建築,則是清代翻修,墓碑顯示的立碑日,為康熙年間。

龐統祠面積不大,包括主堂和小型博物館,整個建築古色古鄉,不會如其他熱門景點一樣,翻新痕跡太多而失去歷史感。由於遊人實在不多,基本上是完全沒有旅行團和巴士,因此環境是特別幽靜,旁邊就是樹林,在步道上行走頗為寫意。除了龐統祠這主建築,附近也有一些小祠堂和起居室,樹林後方則仍在施工,看路牌指引,景區還在翻新開發。

112

景區入口的白馬關小城樓,應是現代興建,和古舊的祠堂比較,反差頗大。進入城樓後,眼前的古蜀金牛古道,自三世紀的古蜀國已通行,據說保留原貌。由石塊組成的地面,可以看到兩條坑洞,被指為當年馬車頻繁經過留下的痕跡。記得之前在嘉裕關城樓的道路,也看到類似的馬路痕跡,見證當年這些主要關卡古道的繁榮盛世。

白馬關龐統祠整個景區不大,走一圈不用一個小時。如果是自駕或包車,可嘗試在附近尋找,也在同一綠化區域內的落鳳坡。有說當地山頭,才是龐統真塚。不過大家都知,三國時代其實並無落鳳坡,這個地名來自《三國演義》的故事,當中龐統被指在落鳳坡中箭而亡,但實際上,史書只記載他參與攻打雒城時,中流矢而亡,究竟確實死亡地點在哪裡,至今難以考證。

如從成都出發,遊覽白馬關後,可繼續取道北上,往劍閣和廣元等地前進,否則回到成都,也可繼續參觀武侯祠等,更重要的三國景點。

112

後記

綜合幾個三國景點,覺得劍門關氣勢最寬宏,最令人感受到歷史的痕跡;白馬關人最少最冷清,但歷史氣味較濃烈;昭化古城也是人不多,商業和傳統並存;武侯祠則是遊人最多,意義重大但較難用心欣賞。

文﹕ Kantorates 0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