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前瞻兼作品回顧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3年02月15日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前瞻兼作品回顧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名單已經公布,雖然不少人都把焦點放在最近引起廣泛話題和爭議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實際上今屆還是有不少值得討論的佳作,尤其港產片自去年秋季開始大爆發,屢次刷新本土電影票房紀錄,良好勢頭一直延續至最近的賀歲檔,《毒舌大狀》上映兩個多星期已收過8200萬元,榮登香港影史票房最佳本土電影。

今屆入圍的作品中,以《正義迴廊》表現最佳,共計入圍16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x2、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美術指導、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音響效果、 最佳視覺效果、新晉導演;排第二的共有三部電影,計有《明日戰記》、《神探大戰》和《飯戲攻心》,同獲11項提名,再之後的就有去年底首窄路微塵》,共獲10項提名。

至於俗稱偷步片的作品,即去年並未正式大規模公映,只作限量公映滿足參選要求的電影,以《風再起時》表現最佳,獲8項提名,但本被視作大熱的雙主角梁朝偉和郭富城同告落選,《白日青春》排第二,佔4項提名,當中男主角黃秋生去年已獲頒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被視為大熱之一。

香港國產片近年多次入圍,年前的《少年的你》更勇奪最佳電影。這些電影和合拍片有點不同,劇情多發生在國內,主要演員都是內地班底,對白也以普通話為主,主要市場並非香港,只是因為由香港的電影公司投資,或者導演為香港人,因而滿足參選要求。近年香港觀眾對於這種香港國產片觀感一般,今年僅《長津湖之水門橋》獲3項技術提名,受關注程度大減。

有關今屆金像獎的預測,歡迎觀看動映網台Kantorates和Michael的詳細分析,連結如下:


為方便讀者查找今屆入圍電影相關影評,本文特別收錄如下,至於金像獎完整提名名單,可按這裡到金像獎官網查看。

正義迴廊 Sparring Partner, The
神探大戰 Detective vs Sleuths
明日戰記 Warriors of Future
阿媽有咗第二個 Mama's Affair
長津湖之水門橋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II, The
七人樂隊 Septet: The Story Of Hong Kong
海的盡頭是草原 In Search of Lost Time
獨行月球 Moon Man

90


正義迴廊 Sparring Partner, The

香港新晉導演何爵天的首部作品《正義迴廊》去年上映,票房和口碑俱佳,雖然是三級片但仍能大收三千多萬,為2022年港產片大豐收年劃下圓滿句號。影片劇情簡單但編導手法多變,不但人物眾多而且訊息繁雜,兩個多小時順利交代妥當,單是這點,對於新導演來說已是不少的成就,絕對值得嘉許。

影片劇情改編自2013年在香港九龍大角咀發生的碎屍案,當年此案頗為轟動,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是兇手殺害父母後竟然還扮可憐接受電視訪問,呼籲公眾協助尋人,後來又揭發有一名弱智幫兇,最離奇的是庭審最後輕判這名幫兇,扣除還押期當庭釋放。整個案件由犯案到審理頗為奇情,確是上佳的電影題材,引發監製翁子光和編導何爵天的興趣不會讓人奇怪,尤其翁子光前作《踏血尋梅》也是改編真實奇案,同樣以藝高人膽大的手法重組事件,今次何爵天透過奇案探討人性和司法制度的得失,野心也不少,繁雜性比翁子光對《踏血尋梅》的處理有過之而無不及。

影片主要分成三條線,其一就是兩兇手犯案的心路歷程;其二就是控辯雙方律師團的較量;其三就是陪審團的討論。其實以一部兩個小時的法庭戲來說,要包攬三個角度是有點吃力,這也是新導演常見的通病,就是太希望表現自己,或者因為開戲不易,而太落力地把所有的想法和訊息,一股腦地放入一部電影之中。顯然地《正義迴廊》也是有這方面的缺陷,以至觀眾可能會被龐大的訊息量嚇倒,觀影過程不易嘴嚼,不過好在這三方面的描寫是環環相扣,都是圍繞兇殺案這個主題發展,因此劇情發展總算脈絡清晰,沒有無謂分支。


三條線索中,編導著墨最深的當然就是兩兇手的心路歷程,但我卻覺得陪審團爭論的部分最有趣,也最具思考性。案中每名陪審員都個性鮮明,各具特點,某程度上反映出香港不同階層和理念人士的矛盾與分野,另外也藉著他們商議案情的取態,提出對陪審制度有效性的質疑,葉蘊儀飾演的陪審員,點中案中幫兇唐文奇的種種可疑之處,但因為法律精神上疑點利益歸於被告,最終只能放生,究竟這樣的決定對於司法本身或被告以後的人生道路是否恰當,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有關陪審團的戲份不多,除了開場煞有介事地介紹角色,之後就是間中閃現,直到最後退庭商議才回歸,感覺有點意猶未盡。雖然不是說要把電影搞成《十二怒漢》一樣才會好看,但既然已經花了不少工夫設計和塑造角色,而且眾人都演得出色,何不稍作調整劇本,增加一下他們的佔戲比重呢?

檢控官和律師團是片中戲份較少的一條線,不過由於演出者是全片名氣最大的一群資深演員,包括蘇玉華、周文健、林海峰等,因此最受注目,也成為宣傳重點。然而未知是否戲份較少,他們的演出都未見突出,久違了的周文健比以前胖,但神態自若風采依然,蘇玉華照例沉穩,林海峰的嘻笑怒罵,感覺上則跟影片整體基調不太配合,有點出戲。或許編導的用意,是要表達司法界的無所作為?總覺得不論是控辯雙方,辦案態度都是例行公事,並不著緊案件,特別是兩辯方律師,出工不出力,蘇玉華飾的律師,看來並不太關心被告,但卻好像和警方有仇,唯一出力點就是要鋤死警察。事實上,片中也有不少諷刺香港選舉(見工一場)和警方的細節,不過都是點到即止,而且配合劇情發展,因此不會讓人覺得太突兀。

至於全片重心,則是兩兇手的心理描述,當中以主謀張顯宗(楊偉倫)的刻劃最深刻豐富。有評論說編導大拍他化身納粹黨的段落似有點造作,但觀乎整部電影的處理,其實編導一直都是嘗試用較生動方式敘事,無論是殺人過程、查案、陪審團討論、庭審等,畫面設計和剪接等都不斷有變化,和傳統法庭戲,大部分場景都只聚焦在法庭上,控辯雙方的對壘不同,因此雖然案情並不複雜,但卻一直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直看到最後。另外,飾演主謀的楊偉倫和幫兇的麥沛東,也演得亟為投入,特別是楊偉倫幾乎全場帶到尾,眼神銳利混身散發邪氣,只是略嫌兩人演繹都有舞台味太濃的毛病,例如楊偉倫太著力要表達角色的邪惡,麥沛東則太刻意在口條上強調其智力低下的表現,感覺太用力。相對來說,片中一些配角其實更亮眼,好像飾演張顯宗大哥的朱柏謙,表情變化細膩,欲言又止更勝兩主角的大鳴大放。飾演唐文奇家姐的楊詩敏,向來以喜劇形象示人,今次大演苦情戲也驚喜不少,單是後段的法庭哭戲,足以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正義迴廊》編、導、演均富水準,以新晉導演的作品來說是合格有餘,過往甚少在大銀幕獲得發揮機會的一群性格演員,也交出懾人演出,確是值得成為今屆金像獎的大熱之作。

90


神探大戰 Detective vs Sleuths

韋家輝編導的《神探大戰》,2022年暑假在香港上映不久,即惹來兩極口碑,當中尤其以負面批評居多,例如說劇情反駁連篇、細節漏洞多、演員演繹太浮誇等。如果把影片當作一般警匪查案片來看,的確存在不少沙石,但熟悉韋家輝創作風格的觀眾都知道,他的創作野心從來不是只滿足於說故事,而是要透過寓言式的故事去表達獨特的意念。只要把觀賞態度調整一下,就會發覺《神探大戰》實是雅俗共賞的高手示範。

《神探大戰》可供解讀玩味的地方甚多,反而作為表面一層的查案過程,並不特別突出。換句話說,雖然影片開始似是製造出一個誰是真兇的懸念,但看下去就會發現,這並非編導真正關心的重點,他甚至不介意觀眾一早猜到幕後黑手的身分,而且在一些細節上,也處處作出煞有介事的提醒,因此網民一而再地以劇情反駁不合理等作為理據作出挑剔,鞭撻案件布局不濟,把影片彈至一文不值,其實是捉錯用神。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尤其是一些政治立場較鮮明的觀眾,這或許不是捉錯用神,而是故意為之。他們對影片的最大批評點,是不滿編導把年輕人亟度醜化,片中的反派,基本上就是一班沒有獨立思考力的後生仔,他們輕易被人煽動,作出反政府的極端報復行為。影片頗為直白地點出,年輕人犯案的主因,就是被有心人操控利用,暗示現在的新一代,並無自主思維,也不懂分析對錯,只會人云亦云。適逢香港過去幾年的亂局,電影在這個時候推出,加上也是主攻內地市場的合拍片,難免會令人覺得韋家輝是為主旋律服務,有些人因對號入座而感到被戳中死穴,因此針對影片窮追猛打,炮轟奚落。


不畏然編導似是有意透過劇情,反映年前香港亂象某些境況,但要說他專門針對年輕人,則不太恰當。只要細心觀看劇情就會發現,編導何止嘲諷年輕人,就是對警方的批評,也是毫不客氣。片中警方上下,都如盲頭烏蠅,跟年輕人一樣,都是毫無獨立思考能力,而且查案武斷草率,行為衝動固執,就算是作為調查領導的女警長(李若彤),也是超級鈍胎,完全不能明辨是非,不斷被真兇愚弄和誤導。編導對警方批評的用力之猛,實不下於片中的年輕人,因此,只是因為故事將反派角色定為年輕人而對之加以抨擊,是只看到其一而不知其二。但在現時的政治環境下,當局者迷的情況並不少見,加上控制輿論方向不難,只要有人牽頭帶領,自是一呼百應,情況就像片中的警方或年輕人一樣,輕易就被煽動。再者,除香港外,其實現在世界各地的政治情況也不遑多讓,當政治變成信仰,只要信不要問,人人都把立場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神探只會愈來愈多。

現實與電影如此接近,足見編導對社會世情的觀察,是何等深刻和敏銳,也正顯示出影片非比尋常的層次,因為它並沒有糾纏於選邊站的抉擇之中,而是跳高一級,從宏觀的角度俯視整個局勢,這是近年港產片,甚至是人人必須選邊站,否則就是衰仔的香港社會,甚少能夠達到的境界。單是這樣的角度和思考性,已足夠把《神探大戰》定為年度最佳之一。

90


明日戰記 Warriors of Future

《明日戰記》在香港上映之初,為谷票房無所不用其極,媒體文化界也是推波助瀾,或是有心助威,或是眾怒難犯,影評都寫得非常鬆手,影片跟本土文化緊緊掛勾,近乎在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情況下,在本地票房大撈一筆。雖然影片在技術上的表現為港產片寫下里程碑,但不論在劇情、人物和具體創意上,沙石卻不少,現在乘著電影落畫,轉戰串流平台之際,或許正是時候來一次較持平的檢閱,也幫助編導把國王的新衣暫時脫下。

《明日戰記》的各種優點和技術突破,早已在電影上映之初,多如繁星的好評文章中被詳細論述,我的觀點大致沒有偏差,主要就覺得電影在中段開始漸入佳境,由醫院躲避怪獸起,一直到後來廢墟中尋找炸彈,再到後來的天橋大戰,動作連場,可謂港產片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的機甲特效盛宴,很難說不滿意。然而除此之外,影片還有其他值得稱頌的地方嗎?

說到特效上的表現,單純從畫面質感和電腦動畫技術來看,是合格有餘的,至於和荷里活的比較,是沒有必要。人家畢竟財雄勢大,經驗豐富,作為港產電腦特效科幻大片的起步作,《明日戰記》是對得住觀眾和投資者有餘。然而撇除技術上的展示,單論原創性的話,影片卻很難教人給予認可分數,這是因為全片大部分科幻設計,幾乎都是取材自歐美或亞洲其他地區的作品。舉例來說,古天樂和劉青雲的裝甲,便跟漫威《鐵甲奇俠》和日本動漫《人狼》(也拍過韓國真人版)特別相似,尤其當角色戴上頭盔後,臉部特寫的模擬鏡頭,完全就是臨摹《鐵甲奇俠》。另外如母體的場景設定,也很難不讓人想起《異形》。如果只是網絡電影,大雜燴的參考還可體諒,但作為港產科幻電影的開山作,這種程度的模仿,不免讓人有點失望,也對美術創作團隊的創意貧乏感到難堪。

要說特效上較好的地方,就只有場景,也就是大量香港真實街道的環境設定。本地觀眾以往看荷里活的電影,目睹歐美地標被破壞,感覺始終不大,但是在《明日戰記》中,看到主角等人跟機械人和怪獸在極富香港特色的建築和街道天橋等地方戰鬥,共鳴感是強烈得多。


影片特效技術合格但創意一般,劇情何嘗不是一樣,同是以外星植物來襲為主題,不會比前年內地網片《大災變》的故事好多少。特效出身的導演吳炫輝,在古天樂的指導下,表現其實已不是太糟糕,至少比當年《封神傳奇》完全失控的許安好,意思就是吳炫輝在敘事上縱無任何特別建樹,好歹也把故事平鋪直敘地交代出來,但正如上述,在如此普天蓋地的宣傳下,觀眾期望不免偏高,單是完成敘事任務,並不足以讓人信服,尤其跟近來內地的好些科幻片,如《流浪地球》相比,故事上的開創性確是差天共地。雖說《流浪地球》有劉慈欣的原著小說作藍本(雖則有看過小說都知電影幾乎是另行創作),但正如本站台灣影評人bio-man所言,「人家在更簡單的文本拍出的東西,可是豐富到沒有一分鐘是多餘累贅的感覺」,相比之下,《明日戰記》雖然有一個看似科幻的背景設定,但整部電影演下去,就是單純的動作片格局,許許多多的所謂科幻元素,都沒有得到開展,結局更是草草收場到一個地步,令人猜想會不會是之前的動作戲已經花費太多,結果無錢埋尾。

過去曾說過很多次,華語影壇拍科幻最大問題,是電影人沒有科普常識,很不幸地,《明日戰記》的整個創作團隊,都沒有最基本的科幻基因。話說回來,是否沒有科普常識就不能拍科幻片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就算是荷里活的電影人,也不是全都是科普專家,只是人家懂得選材,大量改編知名科幻小說,但香港從事商業電影的業界人士,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埋頭苦讀,從科幻經典中尋找靈感?

再來就談一下演員,古天樂作為總監製和大老闆,用心用力不用懷疑,好拍檔劉青雲也是鼎力支持,角色對他來說難度甚低,輕描淡寫已非常稱職。國內新人萬國鵬算是合格,只是有時會想,如果這個角色換成Mirror的姜濤去演(可惜拍攝時Mirror應還未出道),未知票房會否能夠再上一層樓?至於劉嘉玲和謝君豪,基本上無戲可演,十分浪費人才。姜皓文照例浮誇得過分,張家輝則礙於特效化妝,臉容僵硬到無法演戲,只能靠眼神和對白搭救。

《明日戰記》一度打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可喜可賀,但狂歡過後或許必須冷靜下來反思不足,編導和創作人也不應因為被過分追捧而自我膨脹,相反更應多翻找負評溫故知新,為往後的續集或新作改進。忠言逆耳通常難接受,但總比國王的新衣來得好,說到底,盲目唱好不過是愛你變成害你。

90


阿媽有咗第二個 Mama's Affair

《阿媽有咗第二個》2022年暑假在香港上映,票房大收三千多萬,以一部文藝小品來說,可算是非常理想的表現。顯然地,Mirror台柱姜濤的主演,就是促成影片大賣的主因,尤其對比同是由毛舜筠搭配新人主演,也是類近文藝小品的《黃金花》,只收五百多萬,便可知道姜濤效應有多厲害。然而除了Mirror兩子,影片真有可觀之處嗎?

很多稍有年紀的觀眾看過影片後,或許都有一種感覺,就是很像一部加長版的音樂特輯。八、九十年代,電視台經常會跟唱片公司合作,為知名歌星製作一個小時的音樂特輯,通常包括一個劇情故事,有時也會到海外取景,靚人靚景加上穿插其中的大量經典金曲,滿足歌迷需要。《阿媽有咗第二個》也如是,片中故事簡單直白,編導手法也是平鋪直敘,並無太多電影語言或題材上的開拓,主要還是為歌迷服務,幾乎每隔十多分鐘就搭配一首姜濤的金曲,完全符合一個成功音樂特輯的元素。

不過這始終是一部電影,跟音樂特輯還是有不同的地方,雖然劇情較平實易懂,但好在演員配置卻比較認真。電影公司最成功的地方,是找來經驗豐富,早有跟新人合作的資深演員毛舜筠主演,並兼負以老帶新的任務,為姜濤和柳應廷提供了重要的輔助。事實上,影片前半部,毛舜筠飾演的阿媽,戲份便特別重,由她重投職場講起,一直到後來婚姻破裂,跟兒子的關係變差,角色描述廷細膩,毛舜筠也一如以往演得精彩,並感染Mirror兩子,讓他們更快投入角色。不過由於影片本質上還是一個音樂特輯,因此比較可惜的是,劇情發展至中段起,毛舜筠的戲份似是大減,特別是在後來提出是否去韓國的抉擇後,整個角色似完全消失,劇情重心過渡到兩子身上,讓前半的補墊顯得浪費。


這種劇情上的失衡安排,其實也體現在Mirror兩子身上。按照片名《阿媽有咗第二個》,這應該是一個以兒子為視點的電影。事實上,在姜濤和柳應廷兩人中,也確是以柳應廷的兒子一角,戲份和發揮較多,兩母子產生家庭衝突帶出的戲味,也比經理人和藝人的關係更濃烈,但正如上述,這始終是一部以姜濤為最大賣點的電影,總不能把他排除在外,因此中後段起兩子戲份平分,單純從戲劇完整性來看,便感覺有點突兀,最後利用姜濤的演唱會作結,更是為了服務粉絲而把主線劇情強行騎劫。

說到姜濤的角色,不少批評聲音指,他扮演充滿潛質的上位歌星,不過就是演回自己,沒有難度。對於某些本色派演員(例如阿Sa),演回自己的確不難,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演自己(或自身本業)其實不是易事。好像當年鮑起靜在《天水圍的日與夜》演師奶,有人覺得像是演她自己,但細心看就會發覺,一些表情動作的拿捏,絕非演自己這樣簡單。姜濤的演技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只是現在得出這樣的評價,真正的問題其實在於電影公司太保守。只要看到他在片中打老豆一場的情緒爆發,便可知道他應該是有潛力去飾演一些更有挑戰性的戲份,但電影公司可能不想得罪歌迷,或者怕影響他的形象,因此在這部處女登場之作,只肯讓他演一個類近自己歌星身分的角色,誠屬浪費。不過今年已近尾聲,除了早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得獎的《正義迴廊》,看來也沒有太多可觀新人,相信明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姜柳兩人還是挺有機會獲得提名。

《阿媽有咗第二個》在中台上映,分別改名《巨星養成記》和《媽的星寵兒》,不過票房和口碑一般,看來還有待姜濤和Mirror衝出香港,才能吸引更多目光。

90


長津湖之水門橋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II, The

由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合導的主旋律大片《長津湖》,2021年盡破中國內地票房紀錄,第二集《長津湖之水門橋》只有徐克掛名導演,陳、林兩人僅留任監製,票房成績略有不及,不過這無關徐克的駕馭能力,而是在於續集電影本身已欠新鮮感,加上情感渲染力不及首集。

《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劇情緊接上集劇情發展,第七連隊於長津湖逼退美軍後,接到新任務,必須趕赴水門橋,摧毀當地的美軍據點,以及炸爛大橋,讓正在撤退的美軍無處可逃。由伍千里(吳景)等人率領的七連,冒著寒冬和敵人的頑強炮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誓要拿下水門橋...

相較於《長津湖》多場大會戰的規模龐大,第二集《水門橋》的情節簡單直接得多。雖然影片同樣超過兩小時的片長,但是故事主線只有一條,就是講述吳京等人如何用盡辦法攻擊水門橋。這樣的劇情取向,有點令我想起同期另一部內地主旋律電影《狙擊手》,同樣以韓戰跟美軍對壘為主題,同樣講述一個單一行動目標,全片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進行,而甚少觸及其他旁支,《狙擊手》的優勝之處,除了編導張藝謀父女的敘事夠集中,還在於對商業劇情片節奏的準確拿捏,全片九十多分鐘故事簡潔有力,人物描寫豐富,剪接俐落,一分鐘都沒有浪費,相對來說,《長津湖之水門橋》則顯得冗長拖洩,雖然在徐克的指揮下,情節推進已見爽快,但礙於人物太多,加上不能不加入的主旋律對白和訊息,始終無法讓人看得太投入。


有說導演由三個減成一個,只保留香港的徐克,拍攝內地主旋律題材未免力不從心,但其實徐克並非首次處理類似題材,例如2014年已拍同為主旋律樣板戲改編的《智取威虎山》,所以並不存在水土不服之處,再者,兩集《長津湖》都有黃建新這名主旋律電影總舵手身兼總監製和編劇,因此失控機會甚微。影片之所以無法復製上集的票房成績,主要還在於新鮮感欠奉。韓戰跟抗戰相比,本來就較欠缺凝聚力,雖然中國軍人在韓戰也是死傷無數,但在這場戰役中,畢竟只是作為志願軍參戰,或許在國家政治層面上有戰略需要,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卻遠遠不如八年抗戰的貼身重要性,因為在這場本土捍衛戰中,大家可是為了保家衛國犧牲性命,生死相搏涉及民族大義和家國情仇,但韓戰卻是為他人作嫁衣,只是因為韓戰的主要敵人為美軍,配合目前的國際形勢,拍成電影才會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大受歡迎,也成為黨國宣傳的利器,然而近來這類型的戲已拍得太多,《長津湖》第一集已是巔峰,之後幾近飽和,再推續集自是令一般觀眾有飽滯之感。

第二就是因為影片劇情無法如上集一樣,泡製出同等鼓舞人心的民族自強力量。第一集吳京等人率領的軍團,可是貨真價實地逼退美軍,不但振奮軍心,而且戰略上也有重要成效。相對來說,今集志願軍一直強調拿下水門橋的重要性,令人以為這是整個戰事中最關鍵的一部分,足以影響全局,甚至不惜犧牲全連士兵也要達成任務,但看到後來就會發現,即便大橋真的被炸毀,美軍還是很容易就找到替代方案繼續撤退,那麼之前中方為何還是拼死出擊?就如片尾草草交代,難道就只是為了打擊一下美軍的士氣?但這樣的說法只能是一面之詞,跟上集確切地將美軍從長津湖的據點趕走,戰略上的成效可是差天共地。再者,雖然當時的軍事情報未及現在完善,但中方應該不會想不到,美方有條件迅速填補橋樑過關吧?正因為對整個炸橋的必要性存疑,即便今集主角陣營死傷無數,甚至比上集悲壯慘烈得多,但觀眾看下去卻始終未能感受到當中的濃濃激情和可歌可泣,影片在情感上扣動人心力量,也大為降低。

正如我在總結《長津湖》的影評文章所言,近年內地拍得最好的戰爭大片,還是管虎的《八佰》。《長津湖之水門橋》比第一集稍好的地方,是沒有插入一些歷史人物的訓話戲,盡量減少主旋律味道而偏向較商業化的軟性宣傳包裝,但最致命的弊病在於,劇情和主旋律訊息的結合不太妥善,因而未能達到製作方預期的宣傳效果。

90


七人樂隊 Septet: The Story Of Hong Kong

港產合集電影不少,但能夠一次過集合七位殿堂級大導演的短篇合集,可能是香港電影歷史上首次。當初《七人樂隊》的拍攝計劃傳出,可想而知是引發多少期待和幻想。只是從現在的成果看來,七位大導拍短片並無意破舊立新,而是反樸歸真,為觀眾帶來一次滿布集體回憶的香江風情畫。

眾所周知,影片本來有八名導演參與,每人負責拍攝不同年代的香港故事,由五十年代拍起,一直到今時今日。不過其中之一的吳宇森因為身體抱恙缺席,因此變成「七人」樂隊。由於吳宇森本來負責拍攝七十年代,他退出後並沒有人接手,所以眾多短片中,唯獨欠缺這個年代的故事。

打頭陣的洪金寶,拍攝五十年代的故事《練功》,主要還是講自己的經歷。由他的兒子洪天明扮演師傅(即于占元),在天台訓練七小幅等一班徒弟。雖然師傅要求嚴格,但小孩子不免淘氣,加上訓練過程太刻苦,結果他們都因為偷懶而慘遭懲罰。跟洪金寶以往的動作喜劇一樣,這部短片調子較輕鬆惹笑,沒有太多沉重包袱,純粹就是老人對年輕軼事的回憶,非常的個人化,作為開端入局之作,算是合適的安排。

拍攝六十年代故事《校長》的是許鞍華,劇情主要講述吳鎮宇飾演的校長和馬賽飾演的女教師,在學校跟學生的相處。多年過後,人到中年的舊生舉行重聚活動,老校長得知女教師早逝,似欲言又止...這部短片並無嚴謹結構,甚至可以說是無頭無尾,而是以人物情感浮動為主,劇情結合文學式獨白,有點讓人想起許鞍華的舊作《男人四十》。究竟女教師口中教她治病偏方的是否校長,以至校長和女教師是否有什麼曖昧之情,影片並無明確交代,留給觀眾不少想象空間。七個短篇中,以這個最具餘韻,也令人好奇,如果拍成長片會否更精彩?

七十年代從缺,一下子跳到八十年代移民潮,由譚家明的《別夜》接力。譚家明以往拍年輕人的愛情經歷《烈火青春》意識大膽,今次也不例外,雖然全片只在一個單位拍完,主要演員只有兩人,但導演心中的一團火,以及對香港時局表現出的焦慮感,卻是七人中最旺盛。雖然影片說的是八十年代,但意在言外,明眼人都知道真正指涉,只是深受法國片影響的譚家明,採取非常歐洲式拍法,透過大量對白和微妙的電影語言運用,例如鏡頭佈置和聲音等,不是習慣於荷里活或港式節奏的觀眾容易接受。

九十年代的故事,其實也和移民有關。袁和平的《回歸》,講的就是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不少港人移民海外,留下長者在港。不過元華飾演的長者,並非常人,而是身手了得的武林高手。雖然他的生活方式停留在過去,但卻不會固執橫蠻,而是在適當時候與時並進,例如為了和孫女溝通而願意嘗試不喜愛的漢堡包等。或許是我多心,但總覺得片中元華的角色,不無袁和平本人的某種投射,雖然已是老一輩的影人,但仍然希望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當下,覓得一席之地。影片拍法較似電視劇,未知是否與袁和平素來拍慣動作片,較少處理溫情文戲有關。

千禧年的故事《遍地黃金》,由杜琪峰執導,演出者都是新一輩,並無銀河映象常客,不過故事卻令人想起之前的《奪命金》,都是講述香港金融界紙醉金迷的瘋狂和墮落,而且也延續了杜琪峰近年經常掛在口邊的文學性敘事電影。香港向來都是經濟掛帥的社會,本地觀眾看這部短片的共鳴感最強,因此坊間口碑也最佳。

踏入2010年後,則是林嶺東執導的《迷路》,也是林導的遺作。林嶺東晚年火氣收斂,而且不吝嗇於作出不同的創作嘗試,不再局限於早年的警匪動作片。這部短片講述移民多年的老人回歸,對香港過去的種種產生緬懷,不無感慨之處。影片情感表達直白,以大量街景今昔變化,展示對過去黃金歲月的追憶,只是未知林導去世前是否有參與後期,現在看來總覺中間不少段落的剪接排序有點奇怪,並不太流暢。

最後的就是以近未來為背景的《深度對話》,全片絕大部分時間,就在一個精神病院的房間發生,雖然結構極簡單,幾乎全賴兩主角張達明和張錦程的個人表演推進,但對白抵死過癮,而且和之前幾部也產生一些聯繫,加上結果有驚喜變化,不但講電影也可以套入香港整個大環境閱讀,絕對是高手示範,也再一次證明,徐克確是香港電影新浪潮諸君中,才情最橫溢也最會帶給觀眾驚喜的一人。 總結來說,七部電影完成度、娛樂性和思想深度都不一致,很難排序比較,只是單純從主觀欣賞角度來說,我最喜愛的是《深度對話》、《遍地黃金》和《校長》(不分先後)。

90


海的盡頭是草原 In Search of Lost Time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導演獲邀拍攝國內主旋律電影,而且均獲理想票房成績,例如劉偉強的《中國機長》和《中國醫生》、林超賢的《紅海行動》等,2022年輪到爾冬陞接棒,拍攝文藝主旋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繼續唱好中國。雖然影片通俗娛樂性勝過同類國產片,但礙於主題表達的限制,難免流於過分美化而有點失實。

影片劇情講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因天災關係導致不少家庭生活困難,上海大量孤兒無家可歸。當局因此想到將這些孤兒遷移往人口較少,而且極需勞動力開發的內蒙。稚女杜思珩正是被送往當地,獲內蒙家庭領養的孤兒。數十年後,杜思珩的弟弟為圓母親心願,前往內蒙尋人,希望能跟失散多年的姐姐重逢...

香港導演拍攝這類型文藝電影的最大優勢,就是擅長利用港產片慣用的商業包裝,增加劇情的通俗效果。像《海的盡頭是草原》這種大部分時間都在人跡罕見的大草原拍攝的電影,換著是由國內導演拍攝,必然會是節奏緩慢,氣氛悶藝,就如早前深獲評論界讚賞,但卻突然在網上下架的《隱入塵煙》,或許劇情較有深度,但表達手法卻不平易近人,加上國內導演常見的悲天憫人情懷,不是看慣荷里活電影節奏的觀眾能夠輕易接受。相對來說,爾冬陞用港片節奏拍大草原,沒有充滿苦難的沉重感,就較容易讓普羅大眾看得投入。不過這樣的做法是好是壞,則難以判定。無疑這樣的處理可令電影的受眾面擴大,但過分輕鬆的格調,卻又好像跟沉重的題材基調不一,很難令人感受當時中國社會的苦難。


說到影片基調問題,其實也不能全怪爾冬陞的港味執導,觀眾感受不到骨肉分離的切膚之痛,與其說是港式通俗電影文化的影響,還不如看成編導針對題材有意無意的美化處理。把中原孤兒運往內蒙的政策,究竟是否德政,其實還存有不少討論空間,即便只看其正面性,但當中的執行過程,是否如片中描述一樣完美,也教人生疑,尤其當地內蒙社會落後,民眾意識形態跟中土大不相同,究竟這些人是否就如電影描寫一般,純粹就是幫助養育孤兒,而沒有其他企圖,著實是一個大問號。不過提出這樣的質疑,不是要說這些人心懷不軌,只是內蒙人的生活形態畢竟有別中原,就算他們領養孤兒另有所圖,只要不是為了殺人放火的作惡,也不應因此加以批評。

事實上,編導對於內蒙人的行事方式,的確似是有一些想法,只是礙於切合主旋律要求的局限,難免欲言又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涉及女主角成年後出走的理由。從現在劇情來看,她是沒有必須偷走的實際需要,畢竟片中養父母看似通情達理,也無對其人生自由設下太多限制,只要動之以情,不難獲准離開。現在劇情無故安排她堅決出走,就顯得較為突兀。但如果細看前文後理,其實導演也不是沒有提供線索,例如中段便煞有介事加入一場,講述養父母兩人商討殘障兒子難以娶妻的討論。如果這條故事線之後還有發展,這場戲是有其作用,但看下去就發現,其後並無跟進,因此編導獨留這場戲不剪,便意義不明,然而換個角度,對上上述女兒出走的問題,就顯得別有用心了。至於用心如何,就由觀眾自行斟酌。

主旋律電影局限不少,技藝不高的導演只能依書直拍,成品不免說教味濃,手法高明者如爾冬陞,則懂得在滿足制度需要的同時,不忙留下一些伏筆,增添影片的深度。不過是否能夠領會,就得靠觀眾的想象力和慧根。

90


獨行月球 Moon Man

《獨行月球》在2022年國內暑假檔和《明日戰記》打對台,結果以狂收三十多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結果,大勝後者的6.7億元,引發香港觀眾的注意。不過國產片在香港向來市場欠奉,兩片轉戰香港則是風水輪流轉,《明日戰記》大收7200多萬港元,打破港產片票房紀錄,《獨行月球》則是乏人問津,無聲無色上映和落畫。撇除港人對國產片興趣為零的因素,究竟《獨行月球》的真正實力如何? 《獨行月球》是目前國內最火熱的製作團隊開心麻花的作品。說到這個創作團隊,最初是以舞台劇和喜劇小品起家,自踏足影圈後,包括首作《夏洛特煩惱》在內,多部作品都叫好叫座,動輒收益十多二十億元,因而在國內屬於所謂的票房保證。這個團隊最擅長二次創作,將外國經典改編翻拍,他們最賣座的電影如《西虹市首富》和《這個殺手不太冷靜》,都是西片或日本片的重拍。《獨行月球》也是一樣,改編自南韓網絡漫畫,但看過影片的觀眾或許都會覺得,當中也夾雜了很多不同元素,例如西片《火星任務》的場面、《絕世天劫》的結局安排、以及很多周星馳式的幽默,編導成功之處是把許許多多的材料加起來,炒出一碟色香味俱全的大雜燴。

影片雖為喜劇,尤其前半部看似並不認真,但製作並不慳皮。或許因為之前幾部作品都票房大收,投資人並不吝嗇花錢,片中不少太空基地場景、月球表面、CG電腦特效袋鼠等,都有板有眼,不是粗製濫造之流。當然,這樣的特效水平還是跟《明日戰記》有很大距離,但作為一部喜劇,已是非常到位,滿足要求。只是看慣荷里活或外語科幻片的觀眾,或許會覺得片中某些美術設計略嫌土氣,就算跟南韓科幻製作如《勝利號》或《寧靜海》的時尚感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不過這也可能因為電影走較卡通的喜劇路線,所以搞得特別色彩繽紛。


作為一部喜劇來說,開心麻花之所以未能引起香港觀眾的興趣,主要是流行文化的差異。《獨行月球》初段如男主角暗戀女主角的情況,被閉路電視拍到、他跟袋鼠鬥智鬥力的戲,其實不是不好笑,只是跟當下香港觀眾的笑點不太一致,情況等同社交網絡上很多港式笑料,照辦煮碗搬到國內,觀眾也肯定笑不出來。不過值得一提,對於開心麻花兩大台柱沈騰和馬麗,我是至今未能欣賞他們的幽默,特別是沈騰,就如當年我對鄭中基的喜劇不以為意一樣,看過他多部作品,都沒有特別感覺,也想不起有哪些場面好笑。

《獨行月球》是一部製作很精緻的喜劇,有笑有淚熱熱鬧鬧,而且還能透過軟性手段為國宣傳一個都不能少的防疫清零政策,兩個小時肯定不會悶。影片能夠在國內大收,當有慣性收視的因素,再者對手《明日戰記》在國內較難定位,說是港產片卻由太似西片格局,但作為西片,製作卻難及荷里活,加上主演如古天樂和劉青雲等,當下在國內的票房價值難及沈騰和馬麗,《獨行月球》能夠脫穎而出,並不太令人感到意外。

文: Kantorates (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