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破時空的巨吼:侏羅紀公園系列的旅程
撰文: 姬比 | 發布日期: 2025年07月05日

很少有電影系列能像《侏羅紀公園》一樣,如此扣人心弦地抓住全球觀眾的想像力。自1993年首次突破性登場以來,該系列不斷推進視覺特效的界限,探索複雜的倫理困境,並觸及人類對曾統治地球的生物最原始的迷戀。從第一次令人驚嘆地瞥見腕龍,到速龍的恐怖奔襲,歷經三十載,《侏羅紀公園》傳奇不斷演進,帶來刺激、驚悚,以及關於人類傲慢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問題。隨著2025年《侏羅紀世界:重生》的最新上映,該系列繼續其震耳欲聾的傳奇,提醒我們為什麼這些復活的巨獸仍然對我們集體意識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侏羅紀公園》歷久不衰的成功,源於多種元素的強大結合:無與倫比的視覺奇觀、根植於科學可能性(儘管是虛構的)的引人入勝核心概念、令人難忘的角色,以及對懸念的精湛掌握。米高基治頓的原著小說提供了豐富的主題素材,而電影製作人,特別是史提芬史匹堡,將這一願景轉化為定義了賣座片的電影語言。每一部作品,雖然評論褒貶不一,但都為一個宏大的敘事做出了貢獻,不斷提出問題:僅僅因為我們能做,就意味著我們應該做嗎?
侏羅紀公園 (1993):新時代的黎明
起源: 《侏羅紀公園》的緣起,來自米高基治頓1990年的同名小說。米高基治頓以其科技驚慄小說聞名,最初構思了一個關於複製翼龍的劇本。然而,他將這個想法轉化為一本小說,重點放在一個充滿基因工程恐龍的主題公園。該書一經出版便立即成為暢銷書,很快引起了荷里活的注意,特別是史提芬史匹堡。環球影業在史提芬史匹堡的掌舵下,迅速以驚人的150萬美元買下了版權。米高基治頓本人受聘改編他的小說,大衛科普後來撰寫了最終劇本。史提芬史匹堡的參與至關重要;他在《E.T.外星人》和《大白鯊》取得成功後,已是建立懸念和呈現難忘電影時刻的大師。
亮點: 《侏羅紀公園》是一場電影革命,在特效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ILM開創性地運用CGI電腦生成圖像,與史丹溫斯頓極其逼真的機械恐龍無縫結合,以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將恐龍帶入生活。第一次看到腕龍的畫面、可怕的暴龍突破圍欄,以及廚房裡狡猾的速龍,都是刻在電影史上的標誌性時刻。除了奇觀,這部電影還因其引人入勝的敘事、約翰威廉斯宏偉的配樂,以及由森尼爾、蘿拉鄧恩和謝夫高布林領銜的令人難忘的演員陣容而廣受好評,其中伊恩馬爾科姆博士提供了急需的哲學和喜劇色彩。關於「混沌理論」的哲學辯論和物種去滅絕的倫理影響引起了深刻共鳴。
評價: 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首先,純粹的視覺奇觀是革命性的。觀眾從未見過如此逼真地描繪恐龍的畫面。它為CGI設定了新基準,展示了其創造可信生物和環境的潛力。其次,核心概念引人入勝:真實而可怕的恐龍,被釋放在一個受控的環境中。它觸及了對恐龍普遍的童年好奇心,然後注入了成人級別的刺激和真正的恐怖。第三,史提芬史匹堡精湛的導演技巧確保了這部電影不僅僅是特效的展示;它是一部扣人心弦、以角色為導向的驚慄片,巧妙地營造了懸念。恐懼是顯而易見的,角色是有共鳴的,故事是引人入勝的。它成為當時票房最高的電影,鞏固了其作為文化現象的地位,並啟發了新一代的古生物學家和電影製作人。
侏羅紀公園:迷失世界 (1997):更大、更黑暗,以及在內陸
起源: 首部電影的巨大成功使得續集不可避免,儘管米高基治頓最初沒有製作續集的計劃。在粉絲和製片廠的壓力下,並與史提芬史匹堡和編劇大衛科普討論後,米高基治頓於1995年撰寫了續集小說《迷失世界》。這部電影改編,同樣由史提芬史匹堡執導,對米高基治頓的小說進行了重大改動,儘管它保留了關鍵元素,如第二個島嶼(「B區」或索納島),恐龍在此繁殖,以及將恐龍帶到大陸的想法。史提芬史匹堡最初不願執導續集,但被探索更黑暗基調和更廣闊畫布的機會所說服。
亮點: 《迷失世界》旨在提供更成熟、更激烈的體驗,將焦點從原始、注定失敗的公園轉移到野生、雜草叢生的索納島,一個恐龍未經馴化便已繁盛的繁殖地。這部電影展示了更多種類的恐龍,包括標誌性的暴龍家族,並引入了新的可怕遭遇,例如高草叢中的猛禽。對許多人來說,最大的亮點是暴龍在聖地牙哥的狂暴破壞,這是對《金剛》等經典怪獸電影的直接致敬,展示了將這些生物帶入人類文明的可怕後果。謝夫高布林飾演的伊恩馬爾科姆博士再次回歸,成為核心人物,努力應對InGen魯莽行為的後果。
評價: 儘管評論比前作更為褒貶不一,《迷失世界》仍然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打破了首映週末的票房紀錄。它的成功源於公眾對恐龍和《侏羅紀公園》品牌的持續迷戀。這部電影提供了奇觀,提供了更多的恐龍和更多的動作場面,迎合了觀眾對更大膽、更轟動的續集的渴望。聖地牙哥的場景尤其吸引人,滿足了觀眾對暴龍真正毀壞城市會是什麼樣子的好奇心。儘管敘事存在缺陷,它進一步擴展了《侏羅紀公園》宇宙的傳說,引入了「B區」的概念,為未來的續集奠定了基礎。
侏羅紀公園III (2001):一場生存恐怖的轉折
起源: 《侏羅紀公園III》標誌著該系列中第一部非史提芬史匹堡柏執導的電影(儘管他仍擔任執行製片)。曾與史提芬史匹堡合作過《逃出魔幻紀》和《豆丁小精靈》的祖莊士頓接過導演的指揮棒。與前兩部電影不同,《侏羅紀公園III》並非改編自米高基治頓的小說,而是根據克雷格羅森伯格、彼得布赫曼和亞歷山大佩恩與吉姆泰勒的故事概念發展而來。製作面臨挑戰,劇本甚至在拍攝期間也經歷了重大改寫。
亮點: 這部電影讓森尼爾飾演的阿倫格蘭特博士回歸,他不情願地被捲入一場在索納島的絕望營救任務。它的主要亮點是引入了棘龍作為新的頂級掠食者,其視覺上獨特且足夠強大,甚至能在一場令人難忘但有爭議的戰鬥中挑戰強大的暴龍。這部電影大量借鑒了生存恐怖元素,包含了翼龍在飛行籠中的攻擊以及幽閉恐懼的速龍遭遇等緊張場景。它還暗示了猛禽的交流能力,為它們的狡猾增添了新的層次。
評價: 《侏羅紀公園III》在票房上表現良好,證明了該系列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但它是原三部曲中評價最低的一部。它的成功主要歸因於其固有的觀眾群和對恐龍的持續迷戀。雖然它缺乏第一部電影的深度主題和開創性創新,但它提供了生物動作和激烈的場景。它為渴望看到更多恐龍混亂的粉絲提供了一場快速、刺激的旅程,即使情節被認為不夠紮實。它證明了人類與恐龍的概念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吸引力。
侏羅紀世界 (2015):重啟大門
起源: 在闊別14年後,《侏羅紀公園》系列以《侏羅紀世界》重新啟動。新電影的想法已經發展了多年,各種劇本和概念都被探索過。最終,哥連卓法羅被選為導演並與德瑞克康諾利共同編寫劇本。這部電影直接承認了原始三部曲的事件,呈現了一個完全運作、成功的恐龍主題公園,這是約翰哈蒙德夢寐以求的。它旨在捕捉原始電影的敬畏和奇蹟,同時也探討現代企業對更大、更危險景點的胃口。
亮點: 《侏羅紀世界》兌現了功能性恐龍主題公園的承諾,展示了恐龍展覽和遊客體驗方面的顯著進步。電影引入了新一代的主角奧雲格雷迪(基斯柏特),一位猛禽訓練師,以及克萊爾迪林(拜絲黛麗侯活),公園的營運經理。核心情節圍繞著暴龍展開,這是一種基因改造的混合恐龍,一種被設計用來提高入場人數的可怕新生物,它不可避免地逃脫並造成了浩劫。在對抗暴龍的最終戰鬥中,暴龍的歸來,在受過訓練的猛禽幫助下,是令粉絲欣喜的時刻。
評價: 《侏羅紀世界》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它的成功歸因於幾個因素:對原始《侏羅紀公園》的懷舊之情高漲,吸引了一代渴望重溫魔力的粉絲。一個完全運作的公園,一個夢想成真,這個概念極具吸引力。基斯柏特和拜絲黛麗侯活提供了魅力十足的新主角,電影則以最先進的視覺特效呈現了高成本的奇觀。它成功地將經典元素與新想法融合,證明了該系列仍有許多咆哮的能量。它引起了新舊觀眾的共鳴,證明了恐龍在大銀幕上永恆的吸引力。
侏羅紀世界:迷失國度 (2018):狂奔的恐龍
起源: 繼《侏羅紀世界》取得巨大成功後,續集很快獲准製作。以《海嘯奇蹟》和《魔樹奇緣》聞名的安東尼奧拜納接替哥連卓法羅執導,後者與德瑞克康諾利共同編寫劇本。《迷失國度》旨在將敘事推向努布拉島的限制之外,探索關於恐龍存在及其在人類讓它們重生的世界中所處地位的新倫理問題。
亮點: 電影以一場努布拉島火山爆發的驚險逃亡拉開序幕,有效地摧毀了原始公園及其居民。這場戲劇性事件成為催化劑,引發了關於是否讓恐龍再次滅絕的辯論。電影的後半部分轉移到一座哥德式恐怖風格的宏偉宅邸,在這裡,另一種基因工程混合恐龍,暴虐速龍在一個更受限、更私密的空間中引發恐懼。電影還展示了謝夫高布林飾演的伊恩馬爾科姆博士的回歸,他發表了一段關於人類干預後果的有力獨白。結尾部分,恐龍散佈到更廣闊的世界中,是該系列大膽的突破,為新的範式奠定了基礎。
評價: 《迷失國度》延續了《侏羅紀世界》三部曲的票房成功,儘管評論仍然兩極。其成功得益於該系列歷久不衰的人氣以及持續的恐龍動作場面。這部電影提供了驚險刺激的動作場面,特別是火山爆發,並以其哥德式恐怖元素涉足了新類型。拯救或譴責恐龍的道德困境增添了一層深度,而大膽的結局則通過承諾一個人類與恐龍真正共存或衝突的全球化世界來吸引觀眾。它推動了故事發展,避免了系列只是重複舊公式。
侏羅紀世界:統治霸權 (2022):一個時代的終結 還是未完待續?
起源: 《侏羅紀世界:統治霸權》被宣傳為《侏羅紀世界》三部曲的史詩級結局,進而也是整個《侏羅紀公園》傳奇的終結,將兩代電影中的角色匯聚一堂。哥連卓法羅回歸執導,並與艾蜜莉卡麥克爾共同編寫劇本。電影旨在探索恐龍在全球人類中生活的後果,這是《迷失國度》結尾處引入的概念。它力求為深受喜愛的角色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告別,同時為該系列的未來開啟新的可能性。
亮點: 《統治霸權》最顯著的亮點是萬眾期待的原版《侏羅紀公園》三人組: 森尼爾飾演的阿倫格蘭特博士、蘿拉鄧恩飾演的艾莉薩特勒博士,以及謝夫高布林飾演的伊恩馬爾科姆博士,與《侏羅紀世界》主角奧雲格雷迪和克萊爾迪林的重聚。這為電影帶來了強烈的懷舊感和傳承感。電影展示了一個全球各地的世界,恐龍在各種環境中與人類共存,從秘密黑市到白雪皚皚的風景,並引入了新的恐龍物種,如鐮刀龍和南方巨獸龍。全球範圍的背景以及對企業陰謀與恐龍情節的交織,試圖呈現一個更廣闊的敘事。
評價: 《侏羅紀世界:統治霸權》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成功,這主要得益於結合兩代角色以及持續渴望看到恐龍在全球範圍內與人類文明互動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儘管評論褒貶不一,但許多粉絲欣賞其中的懷舊元素和宏大奇觀。這部電影充分利用了「大事件電影」的地位,提供了一個看似明確的結局,結束了跨越近三十年的故事情節,讓觀眾見證了約翰哈蒙德夢想(和噩夢)的頂峰。
侏羅紀世界:重生 (2025):一個新的開始?
起源: 《侏羅紀世界:重生》的故事發生在《統霸霸權》事件的五年後,這預示著敘事的轉變和該系列的新開始。由加利夫愛德華斯(以《哥斯拉》和《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聞名)執導,並由原版《侏羅紀公園》編劇大衛科普撰寫劇本,其開發在《統霸霸權》上映後不久便開始。讓科普回歸的決定,表明了有意重新捕捉原版電影的精髓和基調,可能擺脫近期作品受到的一些批評。劇情描述了一項新的秘密行動,旨在一個被遺忘的InGen研究設施中獲取恐龍基因材料,並與一個平民家庭產生交集,並承諾帶來「險惡、令人震驚的發現」。片名本身暗示著一種全新的視角,或許將重點放在去滅絕生物的起源或真實本質上。
亮點: 隨著2025年7月的上映,《重生》承諾回歸更集中、更緊湊的驚悚片風格,讓人想起第一部《侏羅紀公園》。由施嘉莉祖安遜、馬馬許沙拉艾利和喬納森拜利組成的演員陣容,預示著一群新角色,而不是嚴重依賴原有的傳奇演員。一個偏遠的島嶼、一個未公開的研究設施,以及一種可怕的新型「扭曲暴龍」的設定,暗示著回歸讓原版如此有效的恐怖驚悚根源。加利夫愛德華斯的導演風格,以宏大場面而聞名,非常適合該系列。大衛科普的參與是吸引粉絲的重要因素,他們希望劇本質量能更接近原版的精巧懸念。
持續的巨吼:為何侏羅紀公園魅力不減
《侏羅紀公園》系列橫跨三十餘載,七部電影,鞏固了其在流行文化中的基石地位。它的成功不僅僅歸因於開創性的視覺特效,儘管這確實是最初的吸引點。它是多個強大元素的綜合:
-
對恐龍的原始迷戀: 人類對恐龍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和恐懼。這些曾經統治地球的龐大生物,代表著一個被遺忘的世界和一種未經馴服的力量。電影利用了這種內在的好奇心和恐懼,讓不可能變得真實。
-
科學傲慢的危險: 歸根結底,該系列是一個關於科學在缺乏道德約束下所帶來倫理影響的警世故事。約翰哈蒙德善意但最終災難性的夢想,以及InGen隨後對其技術的利用,不斷提醒著「玩弄上帝」的說法,以及隨之而來的混亂。
-
精湛的敘事和懸念: 尤其是在早期電影中,史提芬史匹堡的導演技巧是營造緊張氣氛的典範。恐龍完全顯現前的寂靜恐懼時刻、音效設計的巧妙運用,以及專注於人類角色在巨大劣勢下求生,創造了一種深刻的沉浸式和恐怖體驗。
-
標誌性視覺和聲音: 從水杯中的漣漪到暴龍震耳欲聾的腳步聲,這些電影始終提供令人難忘的感官體驗。約翰威廉斯的配樂辨識度極高,既喚起驚嘆也引發恐懼,成為該系列的代名詞。
-
相關角色及其演變: 像阿倫格蘭特、艾莉薩特勒和伊恩馬爾科姆這樣的科學家,為早期電影提供了知識和情感核心,他們努力應對所目睹的深遠影響。《侏羅紀世界》電影引入了新的英雄,而角色的最終交叉創造了一個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多代敘事。
- 題材的適應性: 復活恐龍的核心概念具有驚人的多功能性。它可以是主題公園的失控,野島上的生存恐怖,甚至是全球危機。這種適應性使得該系列能夠不斷自我更新,儘管成功程度各異,並在數十年來保持相關性。
從最初令人驚嘆的恐龍亮相,到《侏羅紀世界》時代所探索的全球共存,該系列不斷突破其前提的界限。《侏羅紀世界:重生》標誌著一個新的篇章,可能回歸最初俘獲人心和思想的集中、強烈的刺激。暴龍的咆哮,速龍的狡猾,以及關於人類對其創造物責任的永恆問題,確保了《侏羅紀公園》傳奇將在電影史上繼續迴響多年。這些宏偉、可怕的生物,透過電影的魔力重獲新生,其吸引力一如既往地強大。
文﹕ 姬比 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