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馬騮》: 借用邵氏電影經典元素於大成 卻讓故事發展像東拼西湊產物

撰文: bio-man | 發布日期: 2023年08月07日
Drunken Monkey

醉馬騮 Drunken Monkey

評分: N/A
年份: 2003
片種: 動作
導演: 劉家良
演員: 吳京、劉家輝、劉家良、戚冠軍、姚瑤

有的人認為,劉家良晚年最後一部導演電影《醉馬騮/醉猴》其實就是帶有幾分指桑罵槐,甚至妄想螳臂擋車力抗歐美特效大片的邵氏出品之作。

說是指桑罵槐,讓人聯想到的是《醉拳2》與成龍創作理念衝突而退出的江湖傳聞;而螳臂擋車則毫無疑問就是指同年同檔期的《廿二世紀殺人網絡/駭客任務2》那動作武打出自八爺之手,卻又融合特效輔助的全球年度大片。

至於邵氏,在90年代中後期,幾乎是只走電視台業務,同時將電影事業轉型為子公司業務。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導演QT堅持與邵氏的合作《追殺比爾系列/標殺令系列》,我猜邵氏可能就真的慢慢淡出影壇成為記憶了。(感謝影友勘誤補充邵氏業務轉型概況)

怎知就這麼剛好,偏偏就是強撞了全球級的大片,在技術與娛樂性,乃至於行銷上都難以抗衡。但問題真的要歸咎到撞檔大片嗎?

作為正宗洪拳傳人,劉家良師傅的底子絕對是無庸置疑的。而過去邵氏片場打拼出來的成績,在清末民初時期為文本的武俠功夫片,那硬橋硬馬清楚可見的一招一式,是一個鏡頭內毫無保留呈現給看熱鬧與看門道的觀眾。

然而作為《醉馬騮》的故事背景,故事定調在民國初年的時期,租界毒品亂象衝擊了整個環境,甚至讓傳統運輸行業也開始靠攏了仰賴外來資源的生意型態。

其實處理得好,在一部功夫武打片裡,要重現一個馬永貞式的復仇文本,融合一些當代觀眾有感的輕喜劇元素淡化民族情結,其實也能穩定的講好故事。

然而故事為了讓路給幾位年輕演員,高手角色如劉家良,乃至於只剩下在作品中為打而打存在的劉家輝,反而都被劇本安排的像是刻意抬轎一般,弱化甚至角色思維宛如兒戲。

偏偏不巧的是,同樣是邵氏重現過往的長輩卻與侄輩同齡的套路,儘管吳京演的努力,試圖靠攏惠英紅立下的標準樣板,同時多了點青澀鬼馬的俏皮可愛,卻是整部片與侄孫比起長輩更像是兄弟的文本突兀。

而劉家良與姚瑤救命恩人的關係,片中雖以師徒養父女關係相稱,卻又在部分段落展現出情感上的曖昧。而這段關係本該是對比吳京與劉永健之間,侄孫同時愛上姚瑤的退讓,卻也在故事仍著重在功夫武打的前提草草帶過。

唯一值得肯定的,除了片中幾段武打仍是喜歡80年代中後期硬橋硬馬一招一式,那種突顯拳腳威力的美學,也就片中談及鏢局轉型貿易行的時代演變的現實隱喻還有那樣點意思。

然而撇開這些部分,文本上借用了邵氏電影的經典元素於大成,卻讓故事發展像是東拼西湊的產物;好歹劉家良也曾拍過《神打》這般功夫輕喜劇的經典好戲,卻在《醉馬騮》的喜劇呈現,活像是即便王晶最差勁的喜劇都不致如本片的不堪;更別提片中幾位實力派的演員在人物塑造上的矛盾,以及欠缺文本說服力。

作為一部功夫武打片,片中的武打娛樂場面仍是好看的,不吊鋼絲(威也)那尊重地心引力的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一招一式的實感,並不比後起之秀的《殺破狼》那靠攏時裝與時代感的當代經典差。

然而作為一個要讓故事能講下去的作品,劉家良這部導演收山作毫無疑問是失敗的,縱使主打拳腳功夫實感,不用特效與鋼絲(威也),但是在劇情處處漏洞的前提,一個基本讓劇情推演有其合理性的文本都沒有,縱使武打場面再好看,整部片仍是失敗的。

真要說這片最不合理的地方,莫過於當年其實早就開始不講武德使用洋槍的環境,但本片即使是假洋人形象的反派打手要角,都很講武德只用刀械與吹箭這些傳統武器。

諷刺的是,或許就是《殺破狼》口碑上很成功,讓甄子丹與葉偉信在《龍虎門》並未看到與記住劉家良在《醉馬騮》缺點弱勢被放大的這個教訓。(儘管商業成績上,《龍虎門》比《醉馬騮》成功,但劇本問題根本是《醉馬騮》翻版)

總的來說,劉家良並不是一個差的導演,事實上我們別忘記那部發哥少有的大男人主義形象暴打李連杰的老婆利智的時裝警匪爽片《老虎出更》,劉家良是有能力拍好輕喜劇與劇情的。

偏偏就是一個連服務打戲都做不好的故事,讓他老人家的導演收山作晚節不保。不過還好2005年最後一部身兼武指與主演的徐克電影《七劍》給他挽回了不少面子。

然後,是的,他終於比較沒太執著特效這件事了(回想一下風火連城與楚昭南的對決,兩把劍的磁性吸引了軍旗成為超級大長鞭;以及劉家良師傅飾演的傅青主擊殺風火連城的副官,那個飛射出去的劍就是特效合成產物)。

《醉馬騮/醉猴》,2003年出品,本片也是我第一次認識吳京這位大陸武打演員的作品。

文: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