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滿有新鮮感的重啟 惟結尾有點虎頭蛇尾

撰文: Michael | 發布日期: 2022年04月26日
Batman

蝙蝠俠 Batman

評分: 8/10
年份: 2022
片種: 動作
導演: Matt Reeves
主演: Robert Pattinson 羅拔柏迪臣、Zoë Kravitz、Paul Dano、Jeffrey Wright、John Turturro、Peter Sarsgaard、Andy Serkis、 Colin Farrell

新《蝙蝠俠》是一齣不俗的重啟電影,為耳熟能詳的蝙蝠俠故事加添了新鮮感和新風格。可惜,結尾有點令人失望,有虎頭蛇尾之感,未能一氣呵成到底。

《蝙蝠俠》電影不知拍過多少次,然而蝙蝠俠/布斯·韋恩的角色設定,以及其故事舞台葛咸城的可塑性甚高,給予電影或導演很大的空間去發揮,故此翻拍再翻拍也能繼續吸引觀眾。有著悲傷過去的韋恩,是以執行私刑除暴的獨行俠。他化身蝙蝠俠,用以暴易暴的方法來伸張正義,處於法律未能除暴安良,民團自發維持治安,執行判決來懲治罪犯的灰色地帶。本集大反派謎語人提出的一條謎題是這樣的:『什麼是既殘酷、且詩意、又盲目的,然而對它視若無睹,終會造成腥風血雨呢?』答案是正義。 而蝙蝠俠的伸張正義,可以是殘酷的、史詩式的、或是盲目的,因此導演有很大的創作空間來探討蝙蝠俠/布斯·韋恩這個人物。相對其他超級英雄,例如蜘蛛俠的彼德‧帕加,他因為自覺害死了他的叔叔,所以他行俠仗義的目的是要糾正一個錯誤,所以蜘蛛俠的內心沒有蝙蝠俠般的混濁模糊,也缺少了戲劇性。重拍蝙蝠俠,雖然故事雷同,但在不同導演手中也能拍出新意。例如添波頓和基斯杜化·諾蘭的蝙蝠俠,正是蝙蝠俠和葛咸城一眾黑暗、瘋狂的居民之間的多元宇宙,各電影之間有不同的演繹和風格。就連小丑一角,近年也有自己的電影,對這角色進行性格研究。

人物方面,『貓女』今次的化身是一名混血兒,有別於以前蝙蝠俠電影中,貓女一角多由白人演出(Michelle Pfeiffer和Anne Hathaway)的情況。不過,這個代表受虐待女性,而且必須先死而複生,重新塑造自己進行報復的漫畫女反派,近年已化身女俠盜,去掉了受害人的軟弱印象。在新蝙蝠俠中,貓女更加挑戰『白人優越主義』,體現了弗格森騷亂和喬治·弗洛伊德後的美國政治觀。電影中的所有白人在某程度上來說都不是好人,包括蝙蝠俠也不是善類。市長、警察局長、和檢察官等一眾官員,以致慈善家都與罪犯勾結。貓女(或許還是代表著被父系社會虐待的女性)則是要來向這人取回她應得的。值得一提的是,新電影中,所有的好人角色均是BIPOC社群(即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主演,包括貓女、警察哥頓和市長候選人Bella Reál。其實我頗認同這個選角做法,因為這樣來抬升非白人社群來得更自然。試想像,蝙蝠俠變成了黑人,觀眾未必能馬上接受。但當白人蝙蝠俠也有缺點時,黑人角色的正面形象就更深入了。

今次的大反派是謎語人,個人認為是一個聰明的選擇。雖然,蝙蝠俠的最大死對頭是小丑。但近年來,小丑這角色也像蝙蝠俠一般多次由不同的演員擔綱演出,甚至還有自己獨立的電影和其他圍繞小丑及其他分派的系列電影。大反派再由小丑擔綱,勢必被人拿來評頭品足。電影中的反派通常有兩大類型,其一是傳統的邪惡型,專門針對主角對著幹,正如小丑專門對付蝙蝠俠,沒有特別原因就是近你過不去。近來,觀眾的口味轉變了,喜歡令人覺得較真實、有多點變化的壞人角色。故此,偏執的謎語人,被蝙蝠俠濫用私刑的行俠仗義方式所啟發,用其血腥暴力的方法去揭穿市長陰謀和改變世界。事實上,電影小丑也沿用這條新分派方程式,探討這個行為瘋狂的大惡人的背後淒涼故事,把這小丑以往平面的純邪惡形象改變掉。

新《蝙蝠俠》電影,有不少讓觀眾耳目一新的元素。電影有著像《七宗罪》般的深沉黑暗氣氛,把葛咸城的病態、侵蝕和腐敗表現無遺。動作場面亦處理得很好令電影更緊張刺激。例如,蝙蝠俠逃離警察局,從屋頂跳下撞上巴士然後迫降一幕,令人握一把冷汗;另一場,蝙蝠俠與企鵝飛車追逐,也十分緊張。這部電影也拍得很時尚、有型,蝙蝠車出場很有型;企鵝看著上下顛倒的蝙蝠俠走過來,攝影亦非常酷。

新《蝙蝠俠》故事的開端頗為引人入勝,我被謎語人的詭計吸引著,很好奇蝙蝠俠將如何粉碎他的陰謀。可是,結局感覺有點失望。最後一幕的打鬥場面,有畫蛇添足之嫌,好像只是讓貓女反轉英雌救男。謎語人設計的大屠殺,強差人意,高潮過後,蝙蝠俠有點『口水多過茶』,但三小時長的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緊湊的,結尾的宏大打鬥盛會除外。整體來說,是次《蝙蝠俠》電影重啟滿有新鮮感的,故事也沒有令人失望,唯獨是結尾未能緊扣故事發展。聽說這是三部曲之首,希望下一部能更上一層樓。

《蝙蝠俠》相關Youtube詳細講評節目: 請按這裡觀看

文: Mic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