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注一擲》: 泡沫破滅前夜
撰文: 火神紀 | 發布日期: 2025年11月17日
沽注一擲 Big Short, The
評分: 9/10
年份: 2015
片種: 劇情
導演: Adam McKay
主演: Christian Bale、Steve Carell、Ryan Gosling、Brad Pitt
2022年,我看過這部電影,很震撼,但是也就那樣,我甚至只在我的觀影App里打了一個勾,然後給了一個⭐️⭐️⭐️☆☆的評價,我連一個字都沒有留下。也許不是我不想寫,是不是我不會寫呢,雖然2022年,我已經入市超過7年了,但是仍舊像是一個小白一樣無所畏懼,所以對著這樣的一部電影的時候,我其實不知道寫啥。
我去回看了一下看這部電影的2022年9月時候的上證指數。指數在4月27日的時候見到了一個波段低點2863之後開始上漲,那一波行情大概漲了7個月,見到小段高點3424然後就開始回調,回調之後大概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做了一個小箱體平台,在9月中旬的時候跌破了小箱體的下沿開始下探,最終跌到11月初才見到波段低點之後止穩回升。也就是說,那一年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剛剛經歷了一波小牛市,然後就是一個整理盤之後的一個往下破位。也許,那個時候是不是有些自顧不睱所以沒有寫字呢。
股民的心路歷程回憶起來確實方便,我怎麼可能記得某一年某一天的心情呢,但是如果我翻開當天的K線圖或者分時圖,回憶一下當年的資產結構和資產規模,可能大概率能倒推出當時的心境,如果有時間去翻一下當年的交割單,可能連為什麼割肉或者為什麼追高的理由都能給回憶起來。
某天在刷短視頻的時候看到某個自媒體在推薦這部電影,2025年的國慶長假,我又把這部電影給翻了出來再看一遍。這次看完全片之後的感觸頗深,大有一種“初讀紅樓不知夢,再讀已是夢中人”的輕嘆。
我咨詢了AI關於美國房地產的近代價格走勢,總結一下AI給出的答案大概如下——自1945年戰後繁榮期開始,它的房價幾乎每年都在上漲,一直持續到80年代,它的年均漲幅大概持續在2-3%之間,1980年至1996年左右基本持續在年均增漲4-5%上下,1996年至2006年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它的年均漲幅甚至達到了驚人的6.7-10%以上……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個美國人,生活在2006年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你覺得之後的房地產價格會如何發展?1945年-2006年,美國的房地產已經連續漲了60年了,並且去回顧一下它的歷史,幾乎沒有下跌過,由此你會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它只有一個方向,就是繼續上漲,你哪怕稍微猶豫半秒鐘,都是對那個長達60年的超級長牛趨勢的不尊重。在美國人的認知里,甚至是在幾代美國人的認知里,房地產可能是最穩妥並且收益率極高的投資品種,它只會漲,它只能漲,它永遠都不會跌,也不可能會跌。
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2006年美國房地產崩盤之前的美國人,你會怎麼做,你會跟著大隊伍趕緊去買一套房搭上末班車,還是再等等再看看,回想一下你曾經在等的那些歲月里,你曾經能夠買下的房子已經漲價多少了,它漲價的速度比你積累財富的速度更快,所以你還會繼續猶豫不決嗎,等得越久,你距離你心儀的那所房子也許就越遠了。終究你會不會還是忍不住手,咬了咬牙,終於下定了決心,上車吧。
商品的價格如何一路走高呢。交易之道在於一買一賣之間,如果眼前有同樣的商品一百個,每天進入商店的人只有兩三個,真正有購買意願的交易者,可能只是一二人,那麼這個商品,大概率不會漲價。但是換個角度來,如果同樣的商品依舊有一百個,但是想要購買此商品的人卻有一千人,這時候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了,這時候該商品的價格,就會開始脫離其一開始的價格往上漲了。
一千人搶一百件商品,這意味著有九百人搶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那麼他就會去尋找那些雖然已經搶到了但是並不是有很強持有慾望的人,聊一聊轉讓吧。自然,讓對方做虧本生意當然不好,並且你是更迫切想要該商品的人,於是你會加價,加到一個對方滿意的價格,然後成交,你終究買到了你心儀的商品,而在這易手的過程中就造成了一個後續,商品的價格上漲了。
這樣一來,又會刺激到原來持有商品的另外99個人,原來我們手上的東西值這樣一個價格,如果我把它交易出去,那麼我可以賺多少錢,下一個前來打聽價格的人,會聽到比前面成交的價格更高的價格,你還接受不接受呢。你若不要,後面還有899人在等著呢,如果你不要,讓下一個買家進來。最終這899人裡面,總會有人願意把該商品買下來,於是價格的攀升就此開始了。
價格的拉升會吸引場外的人進場,他們會擔心再不進場就再也進不了場了,他們會爭先恐後地湧進場中,他們甚至會想著不管需不需要都先買了再說,等後面價格更高的時候再賣出,自己就可以獲利了,如果商品的數量沒有增加,或者增加的速度趕不上人們需求增長的速度,供不應求的狀況仍舊會繼續,價格就會持續地拉升,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價格越漲,人們的需求就會越旺盛,想要進場的心態就會越急切,他們就會越有意願給出更高的價格,這會繼續助長價格的拉升。
長年累月不間斷地價格攀升讓所有的人都相信一件事,就是價格只有繼續上漲,它永遠都不會下跌,最終它裹挾了全世界,從個人到機構,從機構到銀行,從銀行到國家,全世界都投入到那一輛瘋狂前行的做多列車上去。為什麼2008的次貸危機那麼可怕,當這個全世界一起狂歡的美國地產泡沫破裂,它立刻通過複雜的金融衍生品鏈條傳導至全球金融體系,最終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可以說,這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這部電影所描繪的是在泡沫破滅前夜的最後一段時光。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享受著泡沫,有人先知先覺地發現了整個金融體系那千里堤壩上的蟻穴,他們慢慢發現了這些蟻穴早已經將這條看似牢不可破的堤壩吞食得千瘡百孔了,於是他們開始想辦法去做空這個最終會破滅的全世界最大的泡沫。
這場做空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事實上就遠比這麼說起來要複雜得多了。他們可以預知到的是泡沫的最終破滅,但是他們無法預知的是泡沫會在何時破滅。
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的邁克爾·布瑞(Michael Burry)發現1975-2000年美國房價年均漲幅僅1.4%(剔除通脹),但2000-2005年漲幅飆升至7%,嚴重偏離歷史趨勢,同時他通過數據發現次級貸款佔比激增,且評級機構將高風險貸款包裝成AAA級債券,通過分析大量房貸數據,包括貸款人收入、還款能力等,在2005年就發現美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系統性風險,他判斷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將飆升,並決定通過購買CDS(信用違約互換)做空房地產抵押債券。
這個時候,距離美國房地產崩盤,還有大概兩到三年的時間。從他辦公室外面的白板上的記錄,他的基金淨值當時是獲利是38%,到他最後幾乎扛不住的時候,他的白板上的數值從-11.3%改成了-19.7%,那時候距離美國房地產崩盤,還有大概半年的時間。
當所有人的利益都被捆綁在一起,從個人到機構,從機構到銀行,從銀行到政府,這時候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個故事變成真實,所有人的選擇都會無比一致,他們會努力地維持這個泡沫還能繼續存在,並且通過泡沫上的反光看到了那些五彩繽紛的虛妄的美好,沒有人願意這個泡沫破滅掉,因為它裡面裹挾了所有人的財富和希望。在泡沫的最後階段去做空這個泡沫,意味著你以你的一己之力在跟全世界做對抗。
你做了全世界的對手盤,何止有對手,你的舊時袍澤也都會逐漸背叛你。有資料顯示,當時的布瑞的基金淨值最低的時候跌到只有0.62,這意味著他將他之前的所有獲利38%全部賠上了並且還賠上了本金,從1.38跌到0.62,何止腰斬,幾乎要跌掉了2/3,這讓他的投資人如何承受,最終為了不讓事態更加惡化,他禁止了投資人的撤資,並且最終堅守到了房地產的崩盤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崩盤。
幾年前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沒有很大感觸,而這幾年,我大概也經歷過了一個類似的深淵,所以這一次看起來,就很有一種感動身受的切膚之痛了。當然,他是做空,我是做多,方向不同,但是過程相似,所以體感很真切。在去年狂牛上來之前,我有一個賬戶的淨值幾乎腰斬,那時候面臨的是要不要清盤的考量,我面臨的是跟布瑞一樣的困局,能不能扛下來,扛到行情反轉的那一天。所有人都會看著淨值,正如某位前輩曾經說過——所有一切言語都只是虛幻的,真正能反映你能力的,只有收益曲線;在無數個至暗時刻的深夜裡,沒有人會聽你說什麼,你也無話可說,但是那個時候其實我知道,只要能扛過了那最後的一波瘋狂的猛攻,就會迎來相對風和日麗的日子。
交易一道,說簡單也許是最簡單的,說難其實也是最難的。尤其是你以一己之力去與全世界對抗的時候,那種處處碰壁處處圍堵的困境,你就像一頭最嗜血的凶獸,卻被困在了一個即將要被衝破的牢籠里,你不知道自己還能掙巴多久,也許再拼一次,就能直接把這個牢籠給撞得粉碎——只是你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力氣再做這最後的一搏。電影里的四個做空小分隊最終都堅持了下來並且完成了他們的破籠,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在想另一件事,在這四個小分隊之外呢,是不是還有別的小分隊,最終沒能堅持下來倒在了黎明前最後的黑暗裡呢。
如果多加一組樣本,同樣是做空美國房地產,但是最終沒有像這四個小分隊這樣幸運,迫於各種壓力和現實中的圍追堵截最終在臨崩盤之前被清盤了,這樣的故事其實比比皆是——你看對了方向,也做對了方向,但是卻沒有能夠堅持到最後,我就有一個朋友,在去年的9月初,將所有的倉位全部割肉離場,帶著一身的傷痕和被虐爆了的殘軀完全地離開了這個市場,每一輪的泡沫破滅,每一輪的牛熊轉換,在破滅的那一刻,在轉換的那一刻,隨著泡沫破滅的那一剎,許多人許多事許多幻想許多願景,也會被它徹底地帶走,這是泡沫最後的瘋狂與破滅時的殺傷,無可避免。
布拉德·皮特飾演的Ben Rickert在電影里有一段話,他說:你知道你們剛剛做了什麼嗎?你們在賭未來美國經濟崩潰,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賭對了,人們會無家可歸,大批人會失業,大家沒了退休存款,養老錢都沒了,知道我為什麼痛恨銀行業嗎?它把人簡化成數字。告訴你一個數字:失業率每上升1%,就會有4萬人死亡,你們知道嗎?
做空者做的是什麼,他們看出來當前經濟環境里的巨大泡沫,從交易者的邏輯上考量,他們只有做空一條路,但是這意味著他們跟整個世界做對賭,賭經濟會崩潰,賭國家會面臨巨大的困境,賭桌上對方的籌碼是所有普通人的全部生活,是普羅大眾的終極苦難,而這個時候的你,同樣也押上了你的所有,贏了全世界又如何,你的國家你的人民卻輸掉了他們的全部。做空者總是很容易陷入一種道德困境中去,不管是他們贏了,或者輸了,他們所面對的——要麼就是全世界的苦難,或者自己的苦難。
像巴菲特老爺子就曾說過:永遠不做空美國。與其費力尋找會失敗的公司,不如將精力用於發現並陪伴那些優秀、有潛力的公司成長,這無疑是一條更具確定性的道路。他告訴我們,投資成功的關鍵,往往不在於預測下一次風暴,而在於相信穿越風暴的能力和風暴過後的陽光。像這一場風波過後,在2008年,巴菲特老爺子抄底了高盛、通用電氣、富國銀行和美國合眾銀行,還有比亞迪和星座能源等,他不參與做空,但是他在危機來臨之前拋售了持倉並且囤積了大量的現金,在危機過後才開始進場做多。這其實是做多者與做空者的最大區別。
與偉大的企業一起成長,與自己的國家一起變得富強,與時間做朋友。做空者的道德困境在做多者這裡完全不復存在,這或許正是巴菲特所說的:“永遠不做空美國”的深層智慧。記得某位老師曾經說過,沒有人能同時把做空和做多都玩得轉的,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只在一個方向上開倉,會比較容易出成績。
當泡沫破滅的時候,一切事情似乎就已經注定了,所以當布瑞在白板上寫上他的淨值是489%的時候,我反而沒有很大的觸動,反而是在泡沫破滅的前夜,他蜷縮著躺在地板上,那痛苦到幾乎痙攣的模樣,以及他瘋狂地捶打架子鼓的時候帶給我最大的觸動。
所有一切都已經緊崩到了極致,就差一點點,一點點,整個世界就徹底地崩塌了,你堅定地相信你所選擇的那個方向,你也堅定地知道自己一定是對的——你是不是能熬到最後那一刻——看著它起高樓,看著它宴賓客,你知道樓早晚會塌,但是你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堅持到它坍塌的那一刻。
我記得,我也曾經蜷縮在他的那個地板上,我也曾經痙攣到反胃嘔吐酸水,我也曾瘋狂地捶打著牆壁,瘋狂地騎著單車騎到自己幾乎虛脫——是的,我也曾經在那個位置上,所以我知道那種極致的壓抑,是什麼樣的感受。我慶幸一直到今天,我還能活著喘氣,而不是像我那些落寞的朋友一樣,最終離開了這個市場,帶著終身不愈的傷痕累累,在別處尋找歡愉。
我重新給它打了一次分數,⭐️⭐️⭐️⭐️☆,如果真的再增加一組最終失敗了的觀察對象,也許它就更圓滿了。不是所有人都成功了才是圓滿的結局,若有人在堅持正確的路上努力拼盡了最後一絲力氣並且最終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裡,這種悲壯的敘事可能可以讓它更趨於圓滿。
文: 火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