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記 - 戲院重映經典能救市嗎?

撰文: Kantorates | 發布日期: 2025年09月20日

2025年09月20日

戲院重映經典能救市嗎? by Kantorates

戲院重映經典能救市嗎?

近年香港戲院接連關門大吉,引發不少人討論,應該如何挽救影市?各路高人各有說法,但最近留意一個現象,就是愈來愈多舊片被安排特別放映,當中大部分的賣點,不外乎是4K高清修復、或導演重剪版,似乎是開發出一條新出路。

踏入九月是開學季節,為傳統影市淡季。雖然每個星期仍有新片推出,但欠缺話題之作,不論是西片還是中文片,都沒有一些能夠引發廣泛興趣的作品,僅一部日本動畫《「鬼滅之刃」無限城篇》大殺三方,票房成績一支獨秀。

新片欠奉,倒是造就舊片上映成為話題。當中九月初的《PTU》4K修復版重映,更是隆重其事,邀來導演杜琪峰、主演任達華、林雪、邵美琪和黃浩然,出席放映座談會,成為娛樂新聞話題。及後《頭文字D》4K修復版,也見導演劉偉強受訪,重提當年拍攝秘辛。

舊片重映是否能夠為戲院帶同票房,暫未可知,但以新一代觀眾對電影觀賞條件的低要求,看來未許樂觀。早於VHS錄影帶發明之前,電影只能在戲院播放,不論新片舊片,對觀眾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好些經典之作,除非是戲院重映,或影展選映,觀眾想要重溫不易,因而每次放映,都會把握機會入場。

然而自從VHS錄影帶的普及,電影被錄製成影帶出售或租賃,便完全改變了觀眾的觀影習慣,不再依賴戲院觀看舊片。雖然錄影帶的畫質較為粗糙,發行商為遷就當時的4:3畫幅電視機,更會經常把原來的闊銀幕或超闊銀幕電影調整,令到這些電影無法原貌呈現,但從這個時候開始,觀眾開始養成看電影不重視聲畫質素的習慣,只要能看便覺滿足。

直至後來的LD、VCD、DVD和當下的藍光碟陸續面世,再到網絡時代的串流服務,任何電影都是垂手可得,戲院的存在價值變得愈來愈低,因此單純地以舊片作招徠,是否能夠吸引觀眾入場,著實教人生疑。當然,這些電影對於資深影迷如我輩,自是愛不惜手,不會錯過入場機會,但是對新一代來說,要吸引他們入場,除了靠電影本身的聲譽,看來還要更多導讀式指引,像《PTU》重映舉行台前幕後座談會,確是不錯的宣傳手法。

另一個舊片重映的賣點,就是所謂的4K修復或重剪。技術上的提升,當然有其吸引力,如《PTU》的攝影和光影調度,在大銀幕上看和在小小的電腦屏幕或手機上看,便完全是兩回事,根本無可比擬。對於《頭文字D》這等大製作,在大銀幕上看賽車鏡頭,也肯定會比在家看過癮,尤其家用音響如何厲害,也較難複製戲院的聲效播放。

只是正如我以往撰文談過,電影欣賞能力是需要培養,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聲畫質素看來並非他們的首要考量,很多人連不同畫幅比例也不懂區分,更何況是立體聲效果的分階。影片是否2K、4K,或有沒有修復,除非兩個畫面並列觀察,否則很多人根本看不出來,或者能區分卻不在意。如何提升觀眾的鑒賞能力和水平,看來是發行商或戲院可以考慮推行之事。

無論如何,作為影迷確是樂於看到經典重映。說到銀河映像,最希望看到《暗花》、《鎗火》等片的4K修復,但近日看杜琪峰受訪,說到《鎗火》底片或已遺失,片主也不傾向修復,著實可惜。

Kantorates